民间故事:书生借宿古寺,捉住一个银甲小将,老和尚的丑行被曝光

 

民间故事:书生借宿古寺,捉住一个银甲小将,老和尚的丑行被曝光

唐朝武则天年间,书生余近春去都城赶考,因为走得早,到了都城的时候,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为了省钱,他便借宿在城外的寺庙里。老方丈也不要他的房钱,只要余近春每天上午抄写经书就行了。

余近春每天上午抄写经书,下午和晚上读书。就这样过了几天,这一天晚上,余近春读书到子夜时分,还没有睡意,他站起来伸了一个懒腰,吃了一口点心,便坐下来继续读书。

忽然,光亮一闪,他转头看去,只见一个银甲小将,也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的,沿着墙角溜达。小将穿着银色的铠甲,大约五六寸长,亮光就是灯光照射到铠甲上,反射出来的。

余近春看着银甲小将,看看他到底想干什么,却发现他来到余近春的面前,盯着余近春看,还不时地扮着鬼脸。余近春心中欢喜,便询问他是从哪里来的?银甲小将也不搭话,只是看着他。余近春便伸出手,示意银甲小将跳上来,他要将银甲小将放在桌子上,仔细地端详。

银甲小将以为要捉他,赶紧闪开,站得远远的。余近春索性起身追赶,银甲小将绕着墙跑,忽然钻进墙壁不见了。余近春不无遗憾,责怪自己心太急。

到了第二天晚上,余近春读书到三更临近,困意来袭,就上床睡觉了。半夜里,他忽然听见被子上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似乎有东西在被子上爬着。他睁开朦胧的睡眼,瞥见是银甲小将上了床,正在往他的头部蹑手蹑脚地走来,窗外的月色映照在银色铠甲上,显得格外地清晰。

余近春生怕惊跑了银甲小将,赶紧闭上了眼睛,一动不动。银甲小将走到被子的边上,却不动了,似乎是担心余近春醒来。

余近春耐心地等待,最终,银甲小将跳了下来,落在了余近春的头边,开始好奇地拨弄着余近春的耳垂,然后伸手试探他的耳洞。余近春猛然伸出手,一把抓住银甲小将。

银甲小将挣扎了一番,无法逃脱,索性不动了。余近春一看,手中竟然握着一个银元宝。他把银元宝用红绳系着,以免它变成人形逃跑了,放在了桌子上。

第二天早上,余近春拿着银元宝去拜访方丈,讲了缘由。方丈大为惊讶,跟着余近春去他的房间里查看,余近春指着一面墙壁,说当初银甲小将就是从这里消失的。

方丈喃喃自语地说:“墙壁对面就是管库房的老和尚的卧室,莫非有什么猫腻吗?”原来,当年秦王李世民攻打洛阳时,曾经在这座寺庙里游玩,中午吃过斋饭后,坐在走廊上小寐片刻,梦见弥勒佛走过来和他谈论攻破洛阳的计策,称呼他为盛唐天子。

李世民醒来后,心中不免大喜,按照计策,不久就打破了洛阳城。凯旋班师前,他特意到寺庙里题写了一块匾额,悬挂在大殿上。等到李世民登基当上了皇帝后,还特意派天使到寺庙里烧香。于是,寺庙里香火旺盛,远近的香客们都来庙宇里烧香礼佛。

这些香客中,不乏高官和富商,寺庙的后院,有一座七层宝塔,人们都在附近烧香,然后把钱财扔进宝塔里,有的甚至直接扔进金元宝和银元宝。时间一长,把宝塔的通道都堵住了。

方丈于是在寺庙里挑选品德端正的一个和尚,专门收集香客们施舍的财物,登记在册,放进宝塔里进行保管。寺庙里要用钱时,就凭着方丈的签字,来宝塔里领取。和尚白天里收集财物,晚上锁上门回房里睡觉。这个老和尚是第三代管理财物的和尚了,已经管了二十年了。

方丈起了疑心,喊来寺庙里所有的执事人员,来到了老和尚的卧室。他们敲击墙壁,都是实心的,没有发现什么。后来,他们又敲击地上的大青砖,发现几块大青砖松动了,将大青砖揭开,里面竟然出现了一个小坑,堆着几十个金元宝和银元宝。

老和尚还在宝塔那里坐班,方丈令人把他喊来。老和尚一见事情败露,当即瑟瑟发抖,跪在地上招认了。原来,他利用方丈的信任,以及无人监管的漏洞,偷偷地把香客们施舍的金元宝和银元宝藏在卧室里。

早在十几年前,他就在山下偷偷地找了一个小寡妇,还生了一个儿子。间隔个五六天,他就在晚上越墙而出,偷跑到山下,与家人团聚,顺便带出一个元宝,让小寡妇用作家用。如今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岁了。

听完老和尚的话,现场的和尚们都惊呆了。方丈盛怒之下,令人将老和尚打了二十棍,然后除了名,扭送到官府问罪。官府审问明白,因为偷盗的数额巨大,并且难以追回,就将他判处充军,后来死于押解途中。

余近春得知事情原委,心中有一点后悔,不该揭露老和尚的丑行,毕竟他还有妻儿要养。但是,他转而一想,老和尚不守清规,亵渎佛法,才会导致银元宝成精,被余近春捉住,冥冥之中注定老和尚的丑行势必败露的。或许,银元宝来骚扰余近春,就是大殿里的佛像们指使的,也未可知。

这正是,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面对金钱和美色,要抱有一颗平常心,千万不要禁不住诱惑,为此付出身败名裂的代价。本故事采用了荒诞的笔法,在于借事喻理,劝喻世人,与封建迷信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