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小孩在牛尾上放鞭炮,牯牛将汗衫含在嘴里,以怨报怨
唐朝永泰年间,茅山上有一个小村庄,住着几十户人家,其中有一户姓空的人家,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名叫山秋,家长让他放牛。他家养着一头牯牛,农闲时,山秋和村里的几个孩子一起,各自牵着各自的牛,去山上啃草。
山秋非常淘气,捉虫子掏鸟窝什么事情都干,往别人家里屋顶扔小石子这种缺德事也没有少干,经常被村里人堵住他家门口讨说法。家长虽然没有少打他,但是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依然把他当做宝贝一样宠着。
山秋对牯牛也不好,经常拿鞭子抽打它,有时候还拿刺扎它。要是不想放牛了,山秋就把牯牛拴在树上,枕着石头睡觉。为此,牯牛只好饿着肚子,晚上卧在牛栏里啃干草。
这一天,山秋跟着父亲赶集,看见了鞭炮,吵嚷着要买一挂玩玩。姓空的男人起先不同意,但是架不住山秋的哭闹,只好掏钱买了一挂鞭炮。
第二天放牛时,山秋拿出鞭炮炫耀,小伙伴们满是艳羡的目光。山秋本来想炸牛粪玩,看见了不远处啃草的牯牛,鬼点子忽然冒了出来,于是把鞭炮拴在牛尾上,点燃了。
鞭炮炸响,吓得牯牛沿着山坡一个劲地狂奔,山秋和小伙伴们在后面追赶,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牯牛一直往山下跑去,冲进了堰塘里,才定下心神。
晚上回到家里,姓空的男人检查,发现牯牛的后腿被灼伤,呵斥了山秋一顿,山秋不以为意,反而沾沾自喜。
像这种恶作剧,山秋还有很多,牯牛在他的手里,没有少吃苦头。可惜它不能言语,有苦不能诉,有冤不能喊,只能任由山秋作践。
这一天,天气很热,山秋和邻居小孩赶着牛到河边啃草,他们脱下汗衫,跳到河里洗澡。玩够后,便把汗衫洗干净了,晾在草地上,两个人躺在草地上闭目养神。
过了好久,邻居小孩睁开眼,发现汗衫不见了,四处无人,只有两头牛和山秋在身边。于是怀疑是山秋偷了,就找他索要。
山秋很是气愤,辩解他没有拿,两个人便剧烈地争吵了起来。小河就在村前十几丈开外,吵嚷声惊动了双方的家长,一起过来询问。
邻居小孩讲了原因,双方家长也认为是山秋拿的,姓空的男人脸上挂不住,冲他吼叫道:“养个儿子是小偷,你让我的脸面往哪儿搁?要你有什么用?”说完,一脚将他踹进河里。
山秋从水里爬起来,气得满脸通红,大声呼喊他不是小偷,没有偷邻居小孩的汗衫,他是冤枉的。
姓空的男人气吼吼地说:“不是你偷的,还会是谁?难道是他自己偷的吗?快说,你把汗衫藏在哪里?拿出来还给人家。”说罢,又将山秋推进河里,让他淹死算了,眼不见心不烦。
山秋气得眼珠赤红,爬上岸跺着脚,呼天喊地说他是冤枉的。姓空的男人哪里肯信?又将他推入河里,让他去河里淹死。
就这样三番五次后,牯牛突然从河里游过来,张嘴吐出了汗衫。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原来真的冤枉山秋了。
山秋却愣住了,久久说不出话来。他心里清楚,自己不善待牯牛,牯牛故意藏住了汗衫,借机报复他。
经此一事,山秋忽然一夜之间长大了,再也不淘气了,也不虐待牯牛了。待人接物成熟起来了。姓空的也发现了这一点,心里却一点也不高兴,因为孩子过早成熟,不是什么好事,他也不知道是该责怪牯牛,还是该感谢牯牛。
孩子过于淘气让人厌烦,过于成熟也让人担忧,然而,世事难以两全,不管怎么说,善待动物还是应该的。本故事采用了荒诞的笔法,在于借事喻理,劝喻世人,与封建迷信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