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货商给亡父迁坟,事后家破人亡,老僧:你不该占人阴宅
阴宅,是坟穴的另一种说法,意为逝者居住之所。关于阴宅的选地很有讲究,古人认为,选择好的阴宅下葬,能造福子孙后辈,受益无穷,可若是选错了阴宅,怕是适得其反。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广陵以北有个小山村,村里有个姓郑的阴阳先生。此人的本事不小,尤其是在挑选阴宅这方面,当时村里谁家办白事,都会请郑先生出面,给他们挑选坟穴。
按照当时挑选墓地的习惯,很多时候不一定非要安葬在祖坟附近,因此经常能看到张三家的坟选到了李四家的地里,这种情况也很常见。
郑先生临终前,给自己选好了阴宅,那地方刚好位于他们邻居黄家的地头。郑黄两家乃是世交,这方面自然不用说,当即便同意把地给让出来。按照郑先生的说法,此地不显山不露水,甚至有些贫瘠,不算好地方,不过郑先生一生经历坎坷,吃过大苦,也积下不少阴德,反倒能镇住此地,不影响后代。加上此地僻静,倒也符合他寡淡的性子,很适合他。
不久后,郑先生便安然去世了。其儿子郑守生忙前忙后,邻居家的黄大松也出来帮忙,又是挖坟,又是抬棺材的,这让郑守生很是感动。
此事过后,郑守生不想继续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便带着南下打拼做生意去了。郑守生干活认真,又能吃苦,加上运气还算不错,努力了几年还真挣到了不少钱,日子也越过越好。
可当时的人总喜欢眼红,看到郑守生离开村子过得如此滋润,便传出了不少闲话。有人认为,这一切都跟郑先生的阴宅有关。郑先生毕竟是这方面的专家,难免会在死的时候藏一手,说不定他为了儿子一家,就是故意说黄大松家那块地不好,这样没人愿意抢,黄大松也能将其让出来。
这说法其实没啥根据,何况只要找个懂行的人看一眼,便知其中真假,结果黄大松却听信了此事。黄大松是个货商,这些年来东奔西走,累死累活也没挣到几个钱,他认为当年被郑先生摆了一道,郑守生把自家的福运都给抢走了,这让他极为生气。
这年清明,郑守生带着一家人回村祭拜父亲,结果刚到坟头就被黄大松给拦住了。黄大松当即表示,这块地他现在要收回去,让其再找个地方,把郑先生的遗体给迁走。郑守生一听也不乐意了,这事当年两家说的好好的,怎么黄大松说翻脸就翻脸。二人争吵半天无果,郑守生实在没办法,便打算出钱把这一小片地给买下来,也省的迁坟,惊动了父亲。
可不管他出多少钱,黄大松都不乐意。最终郑守生实在没办法了,便同意把地让出来。几日后,他请了另外一个阴阳先生,重新给父亲选了个僻静之地,将其迁走了。
黄大松见状,心里乐开了花,他第二天一早,便立刻将自己亡父的棺材挖出,将其迁入了郑先生之前所在的阴宅。就在他以为自己终于也能得到福运之际,意外却接连发生。
先是黄大松的媳妇,趁着其外出工作之际,偷偷跟隔壁老王好上了,甚至还怀孕了。当黄大松发现的时候,媳妇已经卷着家里所有的钱,跟着老王私奔了,只留下他跟女儿相依为命。
这还不算完,此事过后没多久,黄大松的女儿找不到母亲,便一人跑出了村子,结果失足掉进河里淹死了。
接连的打击让黄大松悲痛不已,他哭着来到亡父坟前,不理解自己得到了这一福穴,为何还落了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就在这时,一个云游老僧路过此地,刚好听到了黄大松的哭诉,并知晓了郑黄两家所发生生的事。老僧无奈的叹了口气,随即上前拍了拍黄大松的肩膀,轻声道:“施主,此地贫瘠,根本不是什么福地,你不该抢他人阴宅,还是快将令尊迁走,以免祸及自身啊!”
原来,当年郑先生并没有骗人,此地的确不是福地,反倒是个妨人的坏地方。他一是认为此地僻静,二是只有他能镇住此地,以防别人选中,害了后代子孙。结果黄大松眼红,听信了流言,害了自己,真可谓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