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财主挑儿媳

 

民间故事:财主挑儿媳

清朝年间,桃源镇有个远近闻名的大财主,名叫赵万财。他名下铺子众多,良田千顷,在当地算得上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赵万财有三个儿子,老大赵大憨和老二赵二实都已成家,只有老三赵三书还未娶妻。老大负责打理铺子,老二主管田租事务,老三则一心苦读诗书。老大和老二为人老实本分,做事中规中矩,大儿媳孙秀花,空有一副好皮囊,却不怎么会持家;二儿媳周翠莲,表面看着精明,实则内里没多少真本事。赵万财思来想去,觉得家业的传承或许只能指望老三媳妇了。

 

为了给老三寻得一个好媳妇,赵万财亲自骑着一头小毛驴,带着干粮,四处打听哪家有品行兼优、能干聪慧的女子。在他看来,人品和才干是首要考量,相貌丑点、家境贫寒都不是问题。

 

一日,赵万财来到了清平镇。镇中一家肉铺前围满了人,时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他好奇地挤进去一看,只见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正在熟练地操刀卖肉。这女子名叫林巧儿,身姿婀娜,鼻梁高挺,面色白里透红,一双丹凤眼顾盼生情,笑起来格外动人。

她卖肉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精准地按照顾客要求切割肉块,拖动半边猪肉轻松自如,手中的刀就像被赋予了灵性,落刀干脆利落。更令人称奇的是,她卖肉不用秤,顾客要半斤,她割下的肉一称准有八两二钱;要一斤,割出的肉准有一斤五钱,分量只多不少,还附赠给每位顾客一个旺相,一个笑脸——当地人把秤砣高翘视作旺相,是好兆头的象征。

 

赵万财看得目瞪口呆,直到林巧儿收摊,人群散去,他还呆呆地站在原地。林巧儿见他还在,便热情地问道:“大爷,您是路过这儿,还是特意来清平镇游玩的?天色不早了,前面有家悦来客栈,环境不错,您要不要去看看?”赵万财连忙道谢,往客栈走去。在客栈里,他很容易就打听到了林巧儿的情况。

林巧儿年方十八,父亲早逝,她带着两个弟弟养了不少猪。母亲和弟弟在家照料猪群,她则每天杀一头猪到镇上售卖,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让赵万财欣喜不已的是,林巧儿尚未许配人家。

 

第二天,赵万财早早来到肉铺前等候。林巧儿一眼就认出了他:“大爷,您是想买点肉吗?”赵万财不紧不慢地从腰间摘下烟袋锅,装上一袋烟,用火镰子点燃,深吸一口,吐出一圈烟雾后,大声说道:“我要买‘皮打皮‘皮撩皮‘皮里个肉‘肉里个皮‘筋肉不粘骨‘肥肉不粘皮。”

众人听得一头雾水,心想这老头莫不是来捣乱的?林巧儿却依旧笑容满面,脆生生地应道:“好嘞!”她转身走进里屋,不一会儿就像变戏法似的端出六个荷叶包,一一在赵万财面前打开。她拿起一只猪耳朵说:“这是皮打皮。”又拿起猪尾巴说:“这是皮撩皮。”众人仔细一想,确实如此,猪摇头时耳朵拍打作响,正是皮打皮;猪尾巴整天撩来撩去,可不就是皮撩皮嘛。再看其余四个荷叶包,众人不禁连连叫绝。皮里个肉是猪肝,肉里个皮是猪肚,筋肉不粘骨是猪心,肥肉不粘皮是猪板油。

 

赵万财满意地把东西一一收进褡裢袋,掏出一锭五十两的银子放在林巧儿这儿,说道:“我是桃源镇的赵万财,明天我还来。”第二天,来的不是赵万财,而是镇上有名望的媒婆。媒婆一番说辞,再加上男方家境殷实,林巧儿的母亲考虑到女儿一个人抛头露面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便答应了这门亲事。

 

赵万财为老三娶到了这么个能干媳妇,十分高兴,一改往日节俭的作风,大宴宾客,还请了戏班子在家唱了三天大戏。婚后,林巧儿孝敬公婆,夫妻恩爱,一家人相处得和和睦睦。第二年,林巧儿生下一个胖小子,赵万财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于是让她协助自己管理家务。

 

林巧儿治家有方,她根据长工和伙计的能力合理分工,让他们各司其职,多劳多得。家中每个人都有事可做,一年四季都没有荒废的工时,赵家的家业也越发兴旺。渐渐地,赵万财干脆当起了甩手掌柜,把家里的大小事务都交给林巧儿打理。

 

一日,赵万财在朋友家喝了酒回来,看到小儿子带着孙子们读书,老伴带着大儿媳和二儿媳绩麻,各个工场里的工人都在埋头干活,一片繁荣景象。他趁着几分醉意,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百代常知足,万事不求人。”他把“百万”两个字巧妙地嵌在里面,希望子孙后代记住知足常乐、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

 

谁料,第二天,一顶轿子在衙役的簇拥下停在了赵家门口。原来是本县知县张大人路过。张知县看到对联后,问:“这对联是你写的?好!好!”还没等赵万财回答,就上轿离开了。赵万财心里隐隐觉得不安。

 

果不其然,第三天,两个衙役气势汹汹地来到赵家。一个叫刘猛,一个叫王勇,他们递给赵万财一封信,说道:“我们老爷说了,县城的城墙要重新修建,前任县官造好了预算,征集了钱粮,可现在上面要求加高两尺。我们老爷不想惊扰百姓,让你家协助修建。老爷还说,一不要你们出钱,二不要你们出粮,三不要你们出工,只要你们把城墙加高就行。老爷相信你们家万事不求人,肯定有办法。”说完,转身就走。

 

赵万财这才意识到闯了大祸,后悔自己不该夸下海口。他想冲出去撕掉对联,却被林巧儿拦住了:“爹,别怕,有我呢。”林巧儿让木匠师傅用两块木板把对联刻上去,说这样更便于张挂。赵万财虽然满心疑惑,但也只能由着她。

 

第二天,刘猛和王勇又来了。林巧儿不等他们开口,就拿出一个用红绸子包着的东西递给他们:“你们把这个交给县太爷,他一看就明白。”两人半信半疑地回去了。原来,林巧儿给县太爷的是一个做砖的模具,比平常的尺寸加高了两分。窑主用这个模具做砖,无需增加工钱,一层砖厚两分,十层砖厚两寸,一百层砖就正好加高了两尺。虽然原料会有所增加,但获取容易,这样一来,其他费用都不用增加。

 

本以为事情就此平息,没想到半年后,县太爷又捎话来,说城墙修好后要祭拜城隍,需要两枚公鸡蛋,让赵家务必送去。这下可把赵万财难住了,连小孩子都知道公鸡生不出蛋,这不是故意刁难吗?

 

林巧儿却依旧镇定自若,她轻声安慰赵万财:“爹,您放心,天塌不下来。”她接着提高声音说:“县太爷说公鸡能下蛋,那爹爹就能生儿子。”她又对赵万财说:“爹,您就安心去‘坐月子,我们保证好酒好菜伺候您,把您养得白白胖胖的。”众人听了,又好气又好笑。

 

林巧儿让丈夫写请帖,三天后举办汤饼大会,务必把县里的名流都请到。她特意交代,不要给县太爷发请帖,因为他肯定会不请自来。同时,让两位哥哥去送请帖和联系戏班子,在大门口搭起戏台。请帖上写着:“家父临盆,喜得双麟,聊具汤饼,敬请光临。”大家都不明白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她是当家主母,众人也只能听从安排。

 

其实,这位张知县名叫张为民,小名张大胆,是个难得的好官。他平日里的开销都是从自己家里拿银子,所得俸禄都用来接济穷苦百姓。但他为人做事特别较真,之前看到赵万财打出“万事不求人”的旗号,心里就很不舒服。

他觉得,只有那些为富不仁的人才敢说这种话,既然不求人,那肯定是要别人求他,难免会盛气凌人、作威作福。他出了修城墙的难题想教训一下赵万财,没想到被轻易化解了,这次他又出了个更难的题目,想着只要赵万财到衙门认个错,接受教训就好,他既不会打板子,也不会罚银子。

 

听说赵万财家闹起了男人坐月子,张知县好奇心顿起,决定不带衙役、不坐轿子,混在人群中去看个究竟。只见赵家门前搭了一个三尺高的戏台,上面铺着红毡。戏台正对着大门,大门用一块红布遮着,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人。

 

负责接客的赵家兄弟一眼就认出了张知县,连忙把他请到上座。红布掀开,三个妯娌端着盘子依次走出来。大儿媳端的是茶,二儿媳端的是酒,林巧儿端的是蛋。茶是用老姜和红糖熬的月婆茶,酒是加了糖的糯米酒,蛋是染了红色的煮鸡蛋,都是普通人家生儿子时招待客人的点心。看来,赵家是把这场闹剧当真演了。

 

张知县喝了茶,吃了酒,却不接鸡蛋。林巧儿笑着说:“大老爷是怕这是公鸡蛋,吃了就说不清了吧?您放心,这是普通的鸡蛋,您拿回去慢慢吃。”她接着说:“世上公鸡生不出蛋,可我家爹爹却生下了两个儿子。”说着,她把红布一拉,正门大开,只见门两侧挂着一副木雕楹联,她指着楹联最下边的四个字说:“我爹爹生的儿子在这儿,一个叫积善,一个叫感恩。”原来,那副对联变成了“百代常知足积善,万事不求人感恩”。

 

赵万财从里面缓缓走出来,拜倒在张知县面前:“大老爷大驾光临,恕小民招待不周。自从大老爷到本县任职,为民造福,百姓安居乐业,小民一直心怀积善、感恩之情。如今托大老爷的福,这份心愿得以实现。

为了让小儿平安成长,小民愿捐献良田百亩,白银一千两,用于修建学堂和孤老院,请大老爷查收。”林巧儿和众兄弟也一起拜倒在地:“大老爷明察秋毫,不会和小民一般见识。俗话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张知县一一将他们扶起,感慨道:“我今天来得匆忙,没带礼物,就送你们一句话。”说罢,挥毫泼墨,写下“家和万事兴”五个大字。

 

一场风波就此平息,赵万财和张知县不打不相识,此后还成了好朋友。林巧儿的儿子在张知县的教导和提携下,年少有为,后来投笔从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林巧儿也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他们一家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百姓中口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