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皇宫,为何会有那么多光怪陆离,且广为流传的悬疑事件

清初的皇宫,为何会有那么多光怪陆离,且广为流传的悬疑事件

网络上曾有流行的调侃一说,大清王朝入关给了当代影视剧创作提供了一个大大的“温床”。实际上,大清王朝又何止被当代影视剧所“青睐”。早在清初之时,各种宫廷谜案就已流传于民间,并且被广泛传播。然而,这些所谓的“谜案”,大多都是光怪陆离、漏洞百出之说。那么不禁要问,这些不太“靠谱”的谜案,为何会在民间广为流传呢?

清初的皇宫,为何会有那么多光怪陆离,且广为流传的悬疑事件
上图_ 故宫平面图

神秘的皇宫
皇宫——一个很多事情都讳莫如深的权欲集中地。在这个地方,历朝历代都有很多扑朔迷离的悬疑事件,如宋朝时期的“烛光斧影”,明朝的“明末三案”等等。这些谜案至今也被历史学者和爱好者们津津乐道,有一些事件的谜底,至今尚未彻底揭开。

如此类推,同样是皇宫之内的大清王朝自然也不会例外,也同样是迷雾重重。但与前朝相比,大清王朝皇宫之内的“故事”,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那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但讳莫如深,而且更是种类繁多,这又是为何呢?

清初的皇宫,为何会有那么多光怪陆离,且广为流传的悬疑事件
上图_ 清朝版图

对满清王朝的诋毁与抹黑
尽管历朝历代在皇宫大内都会留有一些悬疑事件,但清王朝的谜案,不但数量较之前代王朝多,而且更没有那么的悬疑,甚至一些案例简直就是漏洞百出的无稽之谈。就拿“清宫四大悬案”为例,除了那个“太后下嫁”还有那么点值得侦破的意思之外,其他的可信度简直太低,什么雍正驾崩是被吕四娘枭首,乾隆皇帝出身汉族陈家等等,这些都纯属胡编乱造。但就这些个不靠谱的事儿,怎么就传开了呢?

原来这主要是一些当时的汉族文人而故意为之,特意编排一些民间刊物而流传坊间。当然,这些个文人在编排这么事件之时,也不是毫无根据,他们多是利用满洲习俗,或者一些历史冤案而生搬硬造。例如“太后下嫁”,其实就是利用少数民族“兄长过世,弟继娶兄嫂”的习俗,同时也结合一些多尔衮与顺治皇帝权力之争等真实史实柔和而成。

清初的皇宫,为何会有那么多光怪陆离,且广为流传的悬疑事件
上图_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顺治皇帝

而后来的“顺治出家”、“雍正枭首”以及“乾隆出身”,不但一个比一个荒诞离奇,而且更是将清王朝血统都给“扶正”了,乾隆皇帝成了纯正的“汉人”。

其实咱们简单分析一下这些所谓谜案,就不难发现,其目的都是为了诋毁和黑化这个异族王朝。之所以会有“太后下嫁”,无非是利用“继娶兄嫂”的少数民族行为,直接将清王朝统治者描绘成为伦理道德沦丧的“半开化”之辈。

“顺治出家”则为了讽刺顺治皇帝的不务正业,这也确实是结合了顺治皇帝沉迷佛学的事实。而“雍正枭首”则为了体现,清王朝统治者推行文字打压等暴政后,而“多心不义必自毙”的因果报应。至于“乾隆出身”,则更是为了表达清王朝的脆弱,只要把皇帝血统一改,“异族王朝”则不攻自破了。

清初的皇宫,为何会有那么多光怪陆离,且广为流传的悬疑事件
上图_ 郎世宁所画乾隆皇帝大阅图(局部)

不得不说这种杀人诛心式的手段,确实集中体现了广大文人“刀笔”的强悍。文人墨客们的不友好,让清王朝统治者着实很头疼,也很恼火。

文推网 经典老剧,经典老国产电视剧资源目录,经典国产电视剧下载地址,高清电视剧下载地址,最新电视剧下载地址

 

面对来势汹汹的口诛笔伐与毫无底线的恶语中伤,清王朝一方面积极推崇中原文化,以拉拢文人的支持;另一方面,则以文字狱等高压方式,强烈打击这些顽固不化的知识分子,起到杀一儆百、以儆效尤之作用。随着王朝的“两手抓、两手硬”,这类编排异族王朝的事件也少了些许。

清初的皇宫,为何会有那么多光怪陆离,且广为流传的悬疑事件
上图_ 乾隆帝的后宫妃子

“八卦与花边”是永远的谈资
无论什么时代,“八卦与花边”之类新闻永远都是人民群众的最爱,永远都是街头巷尾,关注度与受欢迎度极高的重要谈资。这一点,与我们当今关注明星们类似,前些日子的某明星的家庭闹剧,不也是备受关注了吗?甚至还冲上热搜头条。

而深宫大院里的人们,是那个时代最受广大群众关注的人群。因此,与这群人相关的“八卦与花边”新闻,流传起来则很有群众“市场”。尽管当局政府一再对这类新闻的打压与封锁,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越是打压反而越使民众兴趣盎然。大众心理往往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者是所谓的“身正不怕影子斜”,越打压则越相信有猫腻。

清初的皇宫,为何会有那么多光怪陆离,且广为流传的悬疑事件
上图_ 董小宛(1623年-1651年),名白,字青莲,南直隶苏州(今江苏苏州)人

“辟谣”,谈何容易
这些花边新闻说到底都是杜撰的故事,不但与真正事实大相径庭,而且更是不乏拙劣之作。例如,顺治皇帝深爱秦淮名妓董小宛,那董小宛比顺治皇帝大15岁,单从年龄上看,说他俩如胶似漆未免也太过牵强。其他这类不符合常理之例,更是不胜枚举。那么奇怪的是,这样明显的“漏洞”,难道不会被识破?一旦被识破,就相当于被“辟谣”,如此这类故事便也不就没那么大吸引力了吗?

诚然,花边新闻一旦被证实为是胡扯,那确实就没了意思。但问题是,在那个年代,这个“谣”可不好辟!

清初的皇宫,为何会有那么多光怪陆离,且广为流传的悬疑事件
上图_ 雍正帝书法

1.如前文所述,皇宫之事本就讳莫如深,所以官方也不好刻意为自己辩白。而且官方并不被百姓信任,所以他们的所谓辩白,只能越辩越黑。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谣是读书人造的,那么还得靠读书人来辟。

雍正皇帝为了为自己正身,不得已而突发奇想,无罪释放抹黑自己的民间小知识分子曾静师徒,让他俩走访民间为自己澄清。但这毕竟是个孤例,也就雍正他老人家这么干过。

清初的皇宫,为何会有那么多光怪陆离,且广为流传的悬疑事件
上图_ 允礼所作雍正皇帝像

2.媒介的不发达,也大大降低了辟谣效率。封建社会不比当今,一个视频在某平台一发出就能家喻户晓。如上述曾静师徒抹黑雍正皇帝事件,虽说师徒二人真心承认自己的无知与对皇帝的重伤,但二人只能依靠奔走民间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过失,效率之低,可想而知。

3.民间百姓对宫闱之事的想当然。在封建社会,普通百姓受教育程度很低,对于国家的一些制度与法律都不甚清楚。这种情况,兴趣与想当然成了百姓们辨别花边事件真伪的主要根据,甚至是唯一要素。这样一来,所谓真假也就无所谓了,有意思就行。笔者想,这也可能是当今众多清宫宫斗剧能够被“捧上天”的原因吧。

清初的皇宫,为何会有那么多光怪陆离,且广为流传的悬疑事件
上图_ 嘉庆皇帝(1760年—1820年)

正因为辟谣如此困难,倒不如以压代辩。所以乾隆皇帝一上台,就不惜违背他爹的承诺,立即将曾静师徒正法。以此恫吓,看谁还敢胡说八道!

随着清王朝在中原统治的不断深化,这类为了编排而创作离奇故事也越来越少了。同样是暴毙而亡的嘉庆皇帝,就没有被仇家割了首级之类的传说。不知道这是文字狱疯狂打压得效果,还是文人们业已接受了满人的统治?总之,清末照比清初,之后清王朝光怪陆离的谜案确实少了许多。但需要说的是,政治上的悬案并没有减少,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作者:王金百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清稗类钞》 (清)徐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