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伏魔录(11-20章)

第十一章 慈恩寺钟异

观星台等候五星的第三日,长安慈恩寺传来一桩怪事 —— 寺内那口历经三朝的青铜古钟,竟在深夜自行鸣响,钟声沉闷如泣,传遍半个长安城。更离奇的是,凡是听到钟声的人,第二日都会莫名流泪,想起过往的伤心事,连寺内的僧人都无法静心打坐,主持无奈之下,只好派人前往太史局请李淳风师徒前来查看。

姜炎跟着李淳风赶到慈恩寺时,天刚蒙蒙亮。寺内香火依旧旺盛,却少了往日的宁静,不少香客红着眼眶,低声诉说着昨夜被钟声勾起的往事。主持领着师徒二人来到钟楼前,青铜古钟静静悬挂在横梁上,钟身布满了岁月留下的铜绿,钟口边缘却泛着淡淡的黑气,与西市皮影戏棚的妖气有几分相似,却更显厚重。

“李太史,这古钟已有百余年历史,往日只在晨钟暮鼓时敲响,从未有过如此异象。” 主持双手合十,眉头紧锁,“昨夜钟声响起时,贫僧曾来钟楼查看,却见钟内泛着绿光,像是有东西在里面晃动。”

姜炎摸向胸口的青鳞,鳞片微微发烫,震动频率比面对皮影妖时更缓,却带着一股沉甸甸的气息,仿佛承载着无数人的悲欢:“师傅,这妖气不像依附在物件上,倒像是从钟本身生出来的。”

李淳风走到古钟前,伸出手掌贴在钟身。片刻后,他睁开眼睛,眼中闪过一丝凝重:“是‘钟灵邪祟’。这古钟百年来听遍了人间祈愿,吸收了太多的悲喜执念,又借五星汇聚前的气数动荡生出了灵智。它本无恶意,却因执念过深,将自身承载的悲伤化作钟声,惊扰了世人。《抱朴子》中曾提过‘金石久炼,感天地气,生灵则有执念’,说的便是这般情况。”

说话间,古钟突然微微晃动,钟内传出细微的呜咽声,像是有人在低声哭泣。姜炎胸口的青鳞猛地发烫,他能感觉到,钟内有一股浓郁的执念,正顺着钟身的纹路往外溢,与香客们的悲伤情绪相互呼应。

“师傅,这钟灵邪祟该如何处理?” 姜炎想起皮影妖的结局,不愿轻易斩杀这因执念而生的灵物。

李淳风抬头望向钟楼顶部的天窗,晨光正透过天窗洒在古钟上,钟身的铜绿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它本是善灵,只是被执念困住。我们只需引导它释放心中的悲伤,再用《麟德历》的气数为它稳固灵智,便可让它回归古钟,成为守护慈恩寺的灵物。”

说完,李淳风从袖中取出一张 “静心符”,又拿出一小瓶用晨露调和的艾草汁,将符纸浸泡在艾草汁中。片刻后,他将符纸贴在古钟上,符纸瞬间燃起淡淡的金光,融入钟身。

“姜炎,你持青鳞靠近钟口,用你的心神与钟灵沟通。它能感知到你身上的善意,也能听懂你的话语。” 李淳风退后一步,示意姜炎上前。

姜炎深吸一口气,走到古钟前,取出胸口的青鳞。青鳞刚靠近钟口,就发出刺眼的绿光,与钟内的光芒相互呼应。钟内的呜咽声渐渐变大,像是在诉说着百年来吸收的悲伤往事。

“古钟灵,我知道你承载了太多人的悲欢,也明白你心中的执念。” 姜炎轻声说道,语气中满是真诚,“但悲伤不应成为惊扰世人的理由,你可以将这些执念化作守护的力量,继续聆听人间祈愿,守护这慈恩寺的安宁。”

钟内的绿光微微闪烁,像是在思考。片刻后,古钟突然轻轻晃动,钟内传出一声悠长的叹息,随后,那股沉甸甸的妖气渐渐消散,钟身的黑气也随之褪去。青鳞的震动渐渐平息,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它愿意放下执念了。” 李淳风走上前,从袖中取出一张 “镇灵符”,贴在古钟的钟顶,“这符能稳固它的灵智,让它不再受气数动荡的影响。从今往后,这古钟不仅是报时的工具,更是守护慈恩寺的灵物。”

主持见古钟异象平息,连忙双手合十,向师徒二人道谢:“多谢李太史和姜小道长化解此劫,贫僧定会嘱咐寺内僧人,好生供奉这古钟。”

第十二章 观星台气变

处理完慈恩寺古钟的事情,师徒二人回到太史局时,已是黄昏。观星台上,浑天黄道仪的指针剧烈晃动,指向西方天空的五星,此刻已汇聚成一个小小的光点,光芒比三日前更盛,周围的星斗也随之闪烁,仿佛在呼应五星的汇聚。

姜炎看着天空中的五星,心中满是震撼:“师傅,五星汇聚的速度比预想中更快,天地气数的变动也越来越明显了。”

李淳风点点头,取出《麟德历》手稿,翻到最后一页,上面画着五星汇聚的图案,旁边写着 “五星聚,气数定,妖氛散”:“这是天地自然的规律,气数动荡越是剧烈,稳定的速度就越快。我们之前遇到的妖邪,不过是气数转换中的小插曲,待五星真正汇聚,天地气数稳固,这些因气数动荡而生的邪祟,自然会回归平静。”

姜炎摸了摸胸口的青鳞,鳞片已经完全恢复平静,不再发烫。他想起从青丘狐妖到钟灵邪祟,每一次伏魔都让他对 “道” 有了更深的理解:“师傅,弟子如今才明白,伏魔不仅是斩杀妖邪,更是理解妖邪背后的执念,化解它们的痛苦。这或许就是您所说的‘天人合一’吧。”

李淳风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能有这样的领悟,说明你的道心已经真正成熟。未来的大唐,还需要你这样的人来守护。”

说话间,观星台突然刮起一阵微风,风中带着淡淡的清香,与艾草的味道不同,却让人感到无比安宁。天空中的五星光芒更盛,形成一道淡淡的光带,笼罩着整个长安城。

“五星汇聚的时刻快到了。” 李淳风抬头望向天空,眼中满是期待,“今夜我们就在观星台等候,见证这天地气数稳固的时刻。”

姜炎点点头,走到浑天黄道仪旁,拿起鹿毛笔,继续勾勒刻度。灯火下,他的动作更加从容,眼神也更加坚定。他知道,五星汇聚不仅是天地气数的转折点,也是他伏魔之路的新起点。

夜色渐深,观星台的灯火依旧明亮。师徒二人并肩站在观星台前,望着天空中渐渐靠近的五星,心中满是平静。他们知道,待五星真正汇聚之日,大唐的天地将重归安宁,而他们的伏魔之路,也将迎来新的篇章。

 

 

 

第十三章 地下城脉劫

观星台等候五星的当夜,长安城西的地面突然传来细微的震动。起初只是家家户户的水缸泛起涟漪,到了子夜时分,震动愈发剧烈,不少百姓家的院墙开裂,更有甚者,后院的井口竟涌出黑色的泥浆,散发着腐土的腥气。金吾卫连夜巡查,最终发现震动的源头,竟在城西废弃多年的地下城池 —— 那是隋末战乱时留下的避难所,如今早已被尘土掩埋,鲜少有人提及。

姜炎跟着李淳风赶到时,地下城池的入口已被震开一个丈宽的缺口,黑色的雾气从缺口处源源不断地涌出,沾在地面上,竟让砖石都泛起了青灰色的锈迹。周围的草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枯萎,连夜间觅食的虫蚁都不见踪影。

“师傅,这雾气好重的妖气。” 姜炎摸向胸口的青鳞,鳞片此刻烫得惊人,红纹剧烈闪烁,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急促,仿佛在预警着致命的危险,“而且这气息…… 像是从地底深处钻出来的,带着地脉的厚重感。”

李淳风取出罗盘,指针疯狂旋转,最终死死指向地下城池的缺口:“是‘地脉妖灵’。隋末战乱时,无数百姓死在这地下城池里,他们的怨念渗入地脉,又借五星汇聚前的气数动荡,与地脉中的阴气结合,化成了这妖灵。它想借地脉之力冲破地面,吞噬整个长安城的阳气,来稳固自己的形态。”

说话间,缺口处突然伸出一只巨大的土黄色手臂,手臂上布满了岩石般的纹路,指尖还缠着断裂的白骨。手臂猛地砸向地面,震得周围的房屋摇摇欲坠,几个来不及躲闪的金吾卫被震倒在地,眼看就要被手臂抓住。

“姜炎,用艾草灰阻它!” 李淳风甩出拂尘,银丝缠住金吾卫的腰,将他们拉到安全地带。姜炎立刻点燃艾草囊,将艾草灰朝着土黄色手臂撒去。艾草灰落在手臂上,发出 “滋滋” 的声响,手臂瞬间冒出黑烟,动作也迟缓了几分。

“这妖灵的本体在地脉深处,我们必须潜入地下城池,找到地脉的核心,用《麟德历》的气数镇压它。” 李淳风从袖中取出两张 “护脉符”,一张递给姜炎,“这符能护住我们的经脉,不受地脉阴气的侵蚀。记住,在地脉中,千万不要触碰黑色的泥浆,那是妖灵的怨念所化,沾之即亡。”

姜炎接过护脉符,将其贴在胸口,与定水符、镇魂符叠在一起。他深吸一口气,跟着李淳风纵身跃入地下城池的缺口。

地下的景象比想象中更恐怖。通道两侧的墙壁上,嵌着无数具白骨,有的还保持着挣扎的姿态,黑色的泥浆从白骨的缝隙中渗出,汇成一条条细小的溪流,朝着通道深处流去。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腐臭味,让人几乎窒息。

“师傅,你听!” 姜炎突然停下脚步,通道深处传来低沉的嘶吼声,伴随着地脉的震动,仿佛有一头巨兽正在苏醒。胸口的青鳞剧烈发烫,红纹的光芒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 通道尽头,是一个巨大的地宫,地宫中央,立着一根丈粗的石柱,石柱上缠绕着黑色的雾气,雾气中隐约能看到无数张痛苦的人脸,正是地脉妖灵的本体。

“那就是地脉的核心。” 李淳风指着石柱,“我们要将《麟德历》的手稿贴在石柱上,用历法的气数驱散妖灵的怨念。姜炎,你去吸引妖灵的注意力,我趁机将手稿贴上去。”

姜炎点点头,抽出桃木剑,朝着石柱冲去。“孽障,竟敢在此作祟!” 他挥动桃木剑,剑身上的金光劈向黑色雾气。雾气中突然伸出无数条土黄色的触手,朝着姜炎缠来。姜炎灵活地躲闪,同时将艾草灰不断撒向触手,拖延妖灵的动作。

李淳风趁机绕到石柱后方,将《麟德历》的手稿展开,用指尖沾了点自己的精血,在手稿上画了道 “镇脉咒”。他深吸一口气,将手稿猛地贴在石柱上。手稿刚触到石柱,就发出刺眼的金光,金光顺着石柱蔓延,瞬间笼罩了整个地宫。

黑色雾气发出凄厉的嘶吼,无数张痛苦的人脸在金光中扭曲、消散。地脉的震动渐渐平息,黑色的泥浆也停止了流动,开始慢慢干涸。

“成功了!” 姜炎松了一口气,刚想收起桃木剑,却发现石柱上的金光突然暗淡下来,黑色雾气竟又重新凝聚,比之前更浓。

“不好,妖灵的怨念太深,《麟德历》的气数不足以镇压它!” 李淳风脸色大变,“姜炎,用你的青鳞!青鳞是九尾狐妖的鳞片,本身带有强大的妖力,却又能感知天地气数,或许能与《麟德历》的气数结合,彻底驱散怨念!”

姜炎立刻取出青鳞,将其按在石柱上的手稿中央。青鳞接触到手稿的瞬间,发出刺眼的绿光,与金光相互融合,形成一道更强大的光芒,瞬间冲破黑色雾气,照亮了整个地宫。

黑色雾气发出最后一声凄厉的嘶吼,彻底消散在光芒中。地脉的震动完全停止,黑色的泥浆也彻底干涸,露出了通道两侧白骨原本的颜色。

第十四章 五星聚长安

姜炎和李淳风走出地下城池时,天已蒙蒙亮。长安城的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看着恢复平静的街道,脸上露出了劫后余生的笑容。金吾卫的校尉走上前,对着师徒二人拱手:“多谢李太史和姜小道长,若不是你们,长安城恐怕就要遭殃了。”

李淳风摇摇头:“这是我们的职责。如今地脉妖灵已除,五星汇聚的时刻也快到了,我们快去观星台吧。”

师徒二人赶到观星台时,天空已经泛起鱼肚白。观星台上,浑天黄道仪的指针不再晃动,稳稳地指向西方的天空 —— 那里,五颗明亮的星星终于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耀眼的光点,光芒透过晨雾,笼罩着整个长安城。

“五星汇聚了!” 姜炎激动地喊道,胸口的青鳞此刻不再发烫,红纹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仿佛与天地气数融为一体。

李淳风望着天空中的五星,眼中满是欣慰:“天地气数终于稳固了。从今往后,大唐的天地将重归安宁,那些因气数动荡而生的妖邪,也将不再作祟。”

周围的百姓们也纷纷抬头,望着天空中的五星,发出阵阵欢呼。有的甚至跪地祈祷,感谢上天的庇佑。长安城的街道上,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叫卖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与之前的惶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姜炎走到浑天黄道仪旁,拿起鹿毛笔,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刻度。他想起从青丘狐妖到地脉妖灵,每一次伏魔都让他成长,每一次危机都让他对 “道” 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知道,伏魔之路没有终点,但只要心中有信念,有守护百姓的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师傅,未来还会有妖邪出现吗?” 姜炎问道。

李淳风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天地间只要有悲欢,就会有执念;只要有执念,就会有妖邪。但我相信,未来的你,一定能独自守护这大唐的安宁,成为一名真正的伏魔道士。”

姜炎点点头,眼中满是坚定。他望向天空中的五星,心中暗暗发誓,一定会继承师傅的意志,守护好这大唐的天地,让百姓们永远安居乐业。

夜色渐深,五星的光芒依旧明亮,照亮了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观星台上,师徒二人并肩站在一起,望着繁华的长安城,心中满是平静。他们知道,这只是大唐伏魔之路的一个篇章,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们,但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第十五章 星灵扰天仪

五星汇聚后的第七日,太史局的观星台迎来了一场罕见的 “星砂雨”。细碎的银色星砂从夜空坠落,落在浑天黄道仪上,竟让铜制的刻度泛起了淡淡的蓝光。更离奇的是,本该稳定运行的浑天仪,入夜后突然自行转动,三辰仪与四游仪的夹角不断变化,连校准好的《麟德历》数据都出现了偏差 —— 这是自历法颁行以来从未有过的怪事。

姜炎深夜值守观星台时,最先发现异常。他刚要调整浑天仪的刻度,指尖触到铜环的瞬间,突然被一股微弱的力量弹开,胸口的青鳞也随之轻颤,红纹朝着星砂坠落的方向闪烁。“师傅,天仪不对劲!” 他急忙唤醒隔壁休憩的李淳风,声音里带着一丝急切。

李淳风披着道袍赶来时,浑天仪的转动已愈发急促,铜环碰撞的声响在寂静的观星台格外刺耳。他抬头望向夜空,五星汇聚的光点依旧明亮,可周围的星斗却微微偏移了轨迹,像是被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是‘星灵’。五星汇聚时,天地气数剧烈波动,一部分星砂沾染了星斗的灵气,化成了星灵。它们本无恶意,却因不熟悉人间秩序,误触了浑天仪,才扰乱了星象。”

姜炎凑近浑天仪,发现星砂落在铜环的缝隙里,正发出细微的蓝光,那些蓝光汇聚成细小的光带,缠绕在刻度上,正是推动天仪转动的力量。“师傅,这些星灵该如何处理?若天仪一直紊乱,《麟德历》的测算就会出错,百姓的农时、祭祀都会受影响。”

李淳风从袖中取出一个玉盒,盒内铺着晒干的艾草叶:“星灵属阳,喜顺不喜逆。我们不能强行驱散它们,需用《麟德历》的星象图谱,引导它们回归对应的星斗轨迹。姜炎,你持青鳞靠近天仪,青鳞能感知星灵的气息,帮你找到它们的聚集点;我来绘制星象图谱,用图谱的气数引导它们。”

姜炎点点头,将青鳞握在手中,缓缓靠近浑天仪。青鳞刚触到铜环,红纹突然亮起,与星砂的蓝光相互呼应,他瞬间 “看见” 无数细小的银色光点在铜环间穿梭,像是迷路的孩童。“师傅,星灵都聚集在三辰仪的黄道环附近!”

李淳风立刻铺开宣纸,用狼毫笔快速绘制星象图谱。他笔下的五星与周围星斗的位置精准无误,每一笔都带着《麟德历》的气数,墨迹未干,图谱上就泛起淡淡的金光。“姜炎,将图谱贴在黄道环上!”

姜炎接过图谱,小心翼翼地贴在浑天仪的黄道环上。图谱的金光与星砂的蓝光接触的瞬间,观星台突然亮起柔和的光芒,那些细小的星灵像是找到了方向,顺着图谱的纹路缓缓移动,最终顺着天仪的铜环升空,朝着夜空的星斗飞去。

浑天仪的转动渐渐平缓,最终恢复了正常。星砂的蓝光也随之消散,只在铜环上留下一层淡淡的银辉。姜炎看着重新归位的星斗,心中满是感慨:“原来连星灵都需要引导,而非强行镇压。”

李淳风收起玉盒,笑着点头:“天地万物皆有灵,无论是妖邪还是星灵,只要循其规律、顺其本性,就能找到平衡之道。这和我们伏魔是一个道理 —— 真正的守护,不是斩尽杀绝,而是让万物各归其位。”

第十六章 道统传初心

星灵事件解决后的第三日,高宗皇帝下旨,召李淳风与姜炎入宫。大明宫的紫宸殿内,皇帝看着案上的《麟德历》手稿,又看了看站在下方的师徒二人,眼中满是赞许:“自《麟德历》颁行,长安妖氛渐散,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二位的功劳。朕听闻近日星灵扰天仪,也是二位化解,特赐你们黄金百两、锦缎千匹。”

李淳风上前一步,拱手推辞:“陛下,臣与弟子伏魔护民,非为赏赐。若陛下真要嘉奖,不如多关注民间疾苦,让百姓衣食无忧 —— 这才是天下安宁的根本。”

皇帝闻言,不禁点头称赞:“李太史心怀天下,真乃国之栋梁。朕准你所求,即日起减免长安周边三县的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

离开皇宫时,夕阳正斜照在朱雀大街上。姜炎看着街上往来的百姓,有的推着小车叫卖,有的牵着孩子散步,脸上都带着安稳的笑容,心中突然明白了师傅所说的 “守护” 的真谛。“师傅,我们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再伏魔了?”

李淳风停下脚步,望向太史局的方向:“伏魔之路没有尽头,但你已能独当一面。再过些时日,我会将《乙巳占》《推背图》的批注都传给你,还有玄都观的道统心法 —— 未来守护大唐天地的责任,终究要交到你的手上。”

姜炎心中一震,猛地跪下:“弟子定不负师傅所托,守住本心,护好百姓,不让师傅的心血白费!”

李淳风扶起他,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不必如此郑重。记住,无论将来遇到多大的妖邪、多大的困难,只要守住‘天人合一’的初心,记住我们伏魔是为了守护安宁,就不会走偏。”

回到太史局的观星台,姜炎独自站在浑天黄道仪旁。他摸着铜环上的星砂余辉,又摸了摸胸口的青鳞,想起从青丘狐妖到星灵,每一次经历都让他成长。他知道,师傅的道统不仅是法术与知识,更是 “以民为本、以和为贵” 的初心。

夜色渐浓,五星的光芒依旧照亮着长安。姜炎拿起鹿毛笔,在观星台的石壁上写下 “守道护民” 四个大字,字迹遒劲有力,带着少年人的坚定与担当。他抬头望向夜空,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 —— 手持桃木剑,胸佩青鳞,独自站在长安城的街头,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李淳风站在观星台的角落,看着姜炎的背影,眼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大唐的伏魔之道,终于有了传承;而这片天地的安宁,也将有新的守护者。

 

 

 

 

第十七章 终南藤妖缚

道统传承后的第十日,终南山脚下的村落传来急报 —— 村里的青壮年接连失踪,只在失踪者家中留下一缕泛着绿光的藤蔓,藤蔓上还缠着淡淡的魂丝,与当年水烛妖的气息有几分相似,却更显阴毒。李淳风因忙于修订《麟德历》后续的星象补注,便让姜炎独自前往终南山,这是他第一次脱离师傅的陪伴,独立承担伏魔任务。

姜炎带着桃木剑、艾草囊与青鳞,快马赶到村落时,村口已围满了惶恐的村民。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抓住他的衣袖,哭着说道:“小道长,救救我的儿子吧!他前日去山上砍柴,至今未归,只在柴房里留下这东西!” 老妇人递来一段绿光藤蔓,姜炎接过时,胸口的青鳞突然轻颤,红纹朝着终南山深处闪烁,藤蔓上的魂丝竟顺着他的指尖,试图往他体内钻。

“这是‘噬魂藤’的藤蔓。” 姜炎立刻甩开藤蔓,点燃艾草囊,辛辣的烟雾将藤蔓上的魂丝驱散,“此藤靠吸食活人的魂魄修炼,藤蔓所到之处,生灵都会被缠绕束缚,最终化为藤妖的养料。” 他想起师傅曾在《乙巳占》批注中提过,终南山深处有隋代遗留的炼丹炉,炉中残留的丹气易滋生妖物,噬魂藤大概率就藏在炼丹炉附近。

村民们听闻后,纷纷劝姜炎待明日再上山,可他知道,多拖延一刻,失踪者就多一分危险。他谢过村民的好意,独自背着行囊,朝着终南山深处进发。山路崎岖,入夜后更是雾气弥漫,姜炎胸口的青鳞愈发滚烫,红纹的光芒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 他能隐约 “看见”,前方的山林中,无数道绿光藤蔓在地面下穿梭,像是一张巨大的网,正朝着村落的方向蔓延。

行至半山腰时,前方突然传来细微的呼救声。姜炎循声跑去,只见一片空地上,三四个青壮年被绿光藤蔓紧紧缠绕,藤蔓已勒进他们的皮肉,无数道魂丝从他们头顶飘出,被藤蔓吸入体内。空地中央,立着一尊残破的炼丹炉,炉口泛着绿光,无数藤蔓从炉内伸出,正是噬魂藤的本体。

“孽障,竟敢残害生灵!” 姜炎抽出桃木剑,朝着藤蔓斩去。可藤蔓异常坚韧,桃木剑砍在上面,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反而激怒了噬魂藤 —— 更多的藤蔓从地面下钻出,朝着姜炎扑来,藤蔓上还带着尖锐的倒刺,闪烁着黑色的毒液。

姜炎立刻后退,从袖中取出 “护脉符” 贴在身上,又将艾草灰撒在周身,形成一道淡金色的屏障。藤蔓碰到艾草灰,瞬间冒出黑烟,动作也迟缓了几分。他想起师傅教过的 “引气之法”,握紧青鳞,将体内的道力注入其中。青鳞红纹暴涨,瞬间照亮了整个空地,他能清晰 “看见”,炼丹炉内的藤蔓根部,有一颗泛着黑色光芒的珠子,正是噬魂藤的妖核,无数道魂丝都缠绕在妖核上。

“妖核是你的弱点!” 姜炎纵身跃起,避开袭来的藤蔓,朝着炼丹炉飞去。噬魂藤察觉到危险,无数藤蔓疯狂舞动,试图阻拦他,可姜炎借助青鳞的指引,灵活地穿梭在藤蔓之间,很快就来到炼丹炉旁。他举起桃木剑,将青鳞按在剑身上,红纹与剑身的金光融合,形成一道耀眼的光刃,狠狠刺向妖核。

“滋啦 ——” 妖核被刺穿的瞬间,噬魂藤发出凄厉的尖叫,绿光藤蔓迅速枯萎,缠绕在青壮年身上的藤蔓也纷纷脱落。那些被吸食的魂丝从藤蔓中飘出,重新回到青壮年体内,他们缓缓睁开眼睛,虽面色苍白,却已无大碍。

姜炎收起桃木剑,看着枯萎的噬魂藤,心中满是感慨。这是他第一次独立伏魔,没有师傅的指引,全靠自己的判断与所学,他终于明白了师傅所说的 “独当一面” 的含义。

第十八章 观星台论承

姜炎带着失踪的青壮年回到村落时,天已破晓。村民们纷纷围上来道谢,将家中最好的食物与水塞给他,眼中满是感激。姜炎婉拒了村民的馈赠,只嘱咐他们将枯萎的藤蔓烧毁,又留下几道 “镇邪符”,便踏上了返回长安的路途。

回到太史局时,李淳风已在观星台等候。看到姜炎平安归来,他眼中满是欣慰:“看来,你已能独自守护一方安宁了。”

姜炎走上前,将终南山的经历一一告知师傅,又说起噬魂藤的妖核与炼丹炉的关联:“师傅,那妖核的气息,与之前的地脉妖灵有几分相似,会不会是五星汇聚后,仍有残留的妖气未散?”

李淳风点点头,指着观星台上的浑天仪:“天地气数的稳固,非一日之功。五星汇聚虽驱散了大部分妖氛,但仍有少量妖气藏在深山古地中,滋生新的妖物。这也是为何伏魔之路没有尽头 —— 我们需要时刻警惕,守护这天地的平衡。” 他从袖中取出一本泛黄的册子,递给姜炎,“这是《玄都观伏魔录》,里面记载了历代道士的伏魔经验与道法心得,今日便传给你。往后,长安周边的伏魔任务,就由你负责,我会在观星台为你坐镇,若遇难题,我们再一同商议。”

姜炎接过《玄都观伏魔录》,指尖触到泛黄的纸页,心中满是郑重。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本册子,更是师傅对他的信任,是大唐伏魔之道的传承。“弟子定不负师傅所托,守好长安,护好百姓,不让师傅失望。”

李淳风拍了拍他的肩膀,望向夜空:“你看那五星,光芒虽不如之前耀眼,却依旧稳定。这就像我们的伏魔之道,或许不会一直轰轰烈烈,但只要坚守初心,就能一直守护着这片天地的安宁。”

姜炎跟着师傅望向夜空,五星的光芒洒在观星台上,也洒在他的身上。他握紧手中的《玄都观伏魔录》,摸了摸胸口的青鳞,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妖邪出现,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但他不再畏惧 —— 因为他有师傅的教导,有心中的道,更有守护大唐百姓的决心。

夜色渐深,观星台的灯火依旧明亮。姜炎翻开《玄都观伏魔录》,借着灯火细细阅读,每一页都承载着历代道士的心血与信念。他抬头望向夜空,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 —— 手持桃木剑,胸佩青鳞,行走在大唐的山河间,哪里有妖邪,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祥和。

李淳风站在一旁,看着专注阅读的姜炎,眼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大唐的伏魔之道,已真正找到了传承者;而这片天地的安宁,也将在新一代的守护者手中,延续下去。

 

 

 

 

 

第十九章 渭水魅勾魂

姜炎接手长安周边伏魔任务的第三日,渭水码头传来急报 —— 接连五日,有船夫在夜间行船时失踪,打捞队只在出事水域找到几片残破的船板,以及一串泛着蓝光的贝壳。更离奇的是,每到月圆之夜,码头附近就会传来女子的歌声,听过歌声的人,第二日都会神情恍惚,总说 “看到穿蓝裙的女子在水中招手”。

姜炎带着《玄都观伏魔录》与青鳞,快马赶到渭水码头时,正值黄昏。码头上的船夫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脸上满是惶恐,无人敢在入夜后出船。一个皮肤黝黑的老船夫见姜炎穿着道袍,连忙上前:“小道长,您可来了!昨夜又有个年轻船夫失踪,他的船就停在码头边,船上的货还在,人却没了踪影,只留下这个 ——” 老船夫递来一个蓝色贝壳,贝壳内壁泛着淡淡的荧光,凑近闻,还能嗅到一丝若有似无的水汽与怨气。

姜炎接过贝壳,胸口的青鳞瞬间轻颤,红纹朝着渭水深处闪烁。他翻开《玄都观伏魔录》,快速查阅相关记载,其中一页写道:“渭水有魅,状若女子,着蓝裙,以贝壳为引,歌声勾魂,摄人入水,取魂炼魄。此魅多生于古河床,借水脉阴气修行。”

“这是‘渭水魅’作祟。” 姜炎合上册子,对老船夫说道,“此魅藏在渭水古河床附近,靠歌声勾走人的魂魄,再将躯体拖入水中,化为自身的养料。今日恰逢月圆,她定会再次出现,我们只需在码头设下陷阱,便能将其引出。”

老船夫闻言,连忙召集其他船夫,按照姜炎的吩咐,在码头边的木桩上绑上艾草绳,又在水面上撒了一层晒干的艾草灰。姜炎则取出三张 “镇魂符”,分别贴在码头的三个角落,再将青鳞用红绳系在中央的木桩上 —— 青鳞能感知妖气,可作为诱饵,引渭水魅现身。

入夜后,月色渐明,渭水水面泛着银色的波光。姜炎隐藏在码头的草垛后,紧紧握着桃木剑,目光紧盯着水面。子时刚过,一阵轻柔的歌声突然从渭水深处传来,歌声婉转悠扬,却带着一股勾人心魄的力量,码头边的艾草绳瞬间泛起淡淡的金光,抵消了歌声中的邪气。

随着歌声越来越近,水面突然泛起涟漪,一道蓝色的身影从水中缓缓升起 —— 那是个穿蓝裙的女子,长发披散在肩头,面容绝美,手中握着一串蓝色贝壳,贝壳随着她的动作,发出清脆的声响。她看到木桩上的青鳞,眼中闪过一丝贪婪,朝着码头飘来。

“就是现在!” 姜炎纵身跃起,将手中的 “定水符” 朝着渭水魅掷去。符纸落在渭水魅身上,瞬间燃起金光,她发出一声尖叫,身体开始变得透明。可她并未退缩,反而甩出手中的贝壳,贝壳在空中炸开,无数道蓝色的水丝朝着姜炎扑来,水丝上还缠着淡淡的魂丝 —— 正是之前失踪船夫的魂魄。

姜炎立刻点燃艾草囊,辛辣的烟雾将水丝驱散,又将《玄都观伏魔录》翻开,借助册子上的道法气息,对着渭水魅喝道:“你残害船夫,夺取魂魄,可知此乃逆天而行?若你肯释放魂魄,回归水脉,我可饶你一命!”

渭水魅眼中闪过一丝犹豫,可很快又被贪婪取代:“我修行数百年,只差最后几个魂魄就能化形,怎能放弃!” 她猛地潜入水中,掀起巨大的浪花,朝着姜炎扑来。

姜炎早有准备,他将青鳞抛向空中,青鳞红纹暴涨,瞬间照亮了整个水面,他能清晰 “看见”,渭水魅的本体藏在水下的一块巨大礁石中,礁石上缠着无数道魂丝。他纵身跃入水中,借助 “护脉符” 的力量,在水中呼吸自如,手中的桃木剑朝着礁石刺去。

“滋啦 ——” 桃木剑刺入礁石的瞬间,渭水魅发出凄厉的尖叫,礁石上的魂丝纷纷脱落,朝着码头的方向飘去。她的身体渐渐化为水汽,消散在水中,只留下一串蓝色的贝壳,落在礁石上。

姜炎浮出水面,看着那些飘向船夫家中的魂丝,心中满是欣慰。他捡起贝壳,发现贝壳内壁刻着一行细小的字:“隋开皇年间,王氏女,溺于渭水。” 原来,这渭水魅本是隋朝的一个女子,因意外溺亡,怨气不散,才化为水魅,靠着吸食魂魄修行。

第二十章 观星台悟传

姜炎处理完渭水魅的事情,回到太史局时,已是深夜。观星台上,李淳风正站在浑天仪旁,看着夜空中的星斗,像是在等待他归来。

“师傅。” 姜炎走上前,将渭水魅的事情一一告知,又说起贝壳上的字迹,“弟子今日才明白,许多妖邪并非天生作恶,只是被执念与怨气困住,若能化解它们的执念,或许比斩杀更有效。”

李淳风转过身,眼中满是赞许:“你能有此领悟,说明你已真正理解了‘伏魔’的含义。《玄都观伏魔录》中记载的不仅是道法,更是‘仁心’—— 伏魔不是为了斩尽杀绝,而是为了守护天地间的平衡,让妖邪与人类各得其所。” 他指着浑天仪上的星斗,“你看那渭水对应的星斗,如今已恢复明亮,这便是化解怨气的功劳。”

姜炎顺着师傅的目光望去,果然,渭水对应的星斗闪烁着柔和的光芒,与其他星斗相互呼应。他摸了摸胸口的青鳞,鳞片已经恢复平静,不再发烫。

“师傅,弟子还有一事不明。” 姜炎想起渭水魅最后的挣扎,“为何她明知是逆天而行,却仍不肯放弃?”

李淳风笑着解释:“执念是最可怕的东西,无论是人还是妖邪,一旦被执念困住,就会迷失本心。我们伏魔道士的职责,不仅是斩杀妖邪,更是要引导它们走出执念,回归正途。就像你今日,若直接斩杀渭水魅,她的怨气只会更重,或许还会滋生新的妖邪;但你化解了她的执念,释放了魂魄,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姜炎点点头,心中豁然开朗。他走到观星台的边缘,望着长安的夜景,街道上灯火通明,百姓们安居乐业,这正是他一直守护的景象。他想起从青丘狐妖到渭水魅,每一次伏魔都让他对 “道” 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护大唐的决心。

“师傅,往后长安周边的伏魔任务,弟子定不会让您失望。” 姜炎转过身,对着李淳风拱手,眼中满是坚定。

李淳风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我从未怀疑过你。未来的大唐,还需要你这样的守护者,将‘天人合一’的道统传承下去,让这片天地永远安宁。”

夜色渐深,观星台的灯火依旧明亮。姜炎站在李淳风身边,望着夜空中的星斗,心中满是平静。他知道,自己的伏魔之路还有很长,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但他已不再畏惧 —— 因为他有师傅的教导,有《玄都观伏魔录》的指引,更有一颗守护百姓的仁心。

未来,他会带着桃木剑与青鳞,行走在大唐的山河间,哪里有妖邪,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祥和,将大唐的伏魔之道,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