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步兵的战斗力为何普遍强于英美盟军?
人们通常认为,一个国家“国民的性格”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国士兵的战斗能力。例如,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德国总是可以培养出比其他国家更为出色的士兵。英军上校迪普伊(Dupuy)指出,德国国民的特质使得德军部队在战场上具有比其他国家军队更强的战斗力。虽然英军最终获得了二战的胜利,并且他们在防御作战中也表现得十分顽强,但人们普遍认为英国步兵的行动非常迟缓。美军步兵则常常被指责过度依赖物质装备。德军少尉齐格尔曼(Ziegelmann,他是在诺曼底作战的德军第352步兵师的一位参谋军官)在观察后指出,“除了小规模战斗以外,美军只有在确信自己的部队可以在进攻前或进攻的同时得到优势火力的支援后才会出击……美军在同拥有同样物质装备的敌人作战时常常陷入困境。”
虽然上述论断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指挥、地形、装备、战术(这一点极为关键)和日常训练对于部队的战斗力可以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正如我们即将探讨的那样,美军步兵很少开火射击,并且射击时随意性很强,这是因为他们是美国人,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接受的就是这样的作战训练。德军之所以在战争中表现得更为优异,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德国人,而是因为他们的战术和经验正好与作战环境十分配合,而英军士兵的“迟缓”并不是因为他们是英国人,而是因为他们的指挥官在受训时就被要求按部就班的发动进攻,并且要尽量避免伤亡。
■1940年在巴黎凯旋门举行胜利阅兵的德国步兵,当时德军的战斗力和士气都处于巅峰状态,与其他国家军队相比具有很强的优越感。
英军少尉悉尼·贾瑞(Sydney Jary)是第4萨默塞特轻装步兵团的一位排长,经历了10个月激烈战斗后幸存下来,他坚持认为手下的士兵比他们遇到的德军部队更富攻击性并且更为勇敢。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重复一句古老的格言——“没有拙劣的士兵,只有拙劣的指挥官”。胜利或失败通常还取决于一支部队是在进攻还是防御、获取情报的能力、天气和地形、人数,当然还有无法解释的运气。
对士兵的恰当训练非常重要:一些国家(诸如德国和苏格兰)军队的训练标准在历史上一贯保持着高水平,而城市居民的身体素质大多都比乡下人的身体素质差。而各国因为人口多寡的不同,在士兵的选拔和训练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德国陆军的扩充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第三帝国众多的国家社会主义准军事组织(例如希特勒青年团)为德国陆军输送了大批接受过初级军事训练、身体合格的兵员。甚至帝国劳工阵线的成员在平时也将手中的铁锹当成步枪进行操练,该组织还要求成员时刻保持铁锹的清洁。当党卫队将征募对象定位于那些“将成为我们未来前线战友”的青年时,德国陆军对新军官的选拔标准仍很传统,例如德国陆军要求军官候选人的举止和素养必须堪称“男性公民的典范和楷模”,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配得上这项享有最高荣誉和“最为幸运”的职业。
■野外行军训练中的希特勒青年团成员,这些青少年几年之后就会成为德军优秀的兵员来源。
在二战爆发前,德国国防军的所有官兵都必须接受基本步兵操练,这是为了确保军官候选人在进入特殊兵种服役前具备领导步兵作战的技能。德国人西格弗里德·克纳佩(Siegfried Knappe)在1936年所写的日记中这样描述他所接受的训练:“我们通常每天要花三个小时进行步兵战术操练,我们此时会穿上野战服,戴上钢盔和防毒面具……我们之所以要这样训练是为了确保所有人(不论他是在炮兵部队还是在装甲兵部队服役)都清楚地了解步兵战术,因为战术技能的优劣往往决定着一场战斗的胜负。”
1940年底,德国步兵的战斗效能和士气达到了顶峰,他们只用很小的代价就赢得了巨大的胜利。而二战末期,由于德军已在战争中损失了500万人,德军部队中小孩、老人、伤病号和不可靠的外籍志愿兵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这支军队的最终毁灭。1944年底,当英军苏格兰部队的一位排长彼得·怀特看到被俘的德军时,他惊讶地发现:“德军俘虏的年龄差异要远比我们部队中士兵的年龄差异大。既有非常老的,也有非常年轻的。他们之中有的身材结实看上去十分粗野(这是我们想象中德军士兵的形象),有的却身体虚弱、气喘吁吁、意识麻木或惊吓过度,他们身上松垮地穿着各色不合体的制服,让人一眼望去觉得十分可怜。大多数被俘德军都携带着大量私人物品,但却丢掉了自己的钢盔,他们几乎全都戴着船型军便帽。在我的印象中这些人看起来就像一群秃鹰,他们的嘴在不停地蠕动着,而脑袋则不停摇摆着向两侧张望。俘虏们身上其他一些较为常见的东西还包括饭盒、黑面包、装满酒水的水壶和沉重的香肠。有一个情况数次引起了我的注意,德国俘虏身上几乎都带着罐装防毒面具,而我们的防毒面具都被留给了位于战线后方几公里之外的后勤梯队。”
■1945年在鲁尔包围圈内向美军黑人士兵投降的德军步兵,战争末期德军的整体素质相比之前下降很大。
美军的状况就完全不同了。在美国,军队的大规模扩编直到1942年才开始。由于最初的征兵数量只占国民总数的较低比例,美军可以设定较高的选拔标准。约翰·埃利斯(John Ellis)记录说,仅在体检阶段就有大约200万名应征者被淘汰。即便如此,美国步兵的实际表现要比它所应达到的标准稍低,因为那些具有特殊技能的应征者都被编入后勤支援部队。正如官方文献中记载的那样,“在对新兵进行分配时并不考虑体质的差异……以及某人是否适合近距离交战、长距离徒步行军、在睡眠不足或食物配给大大低于定量的情况下坚持作战。”
另一方面,美国国内不断增长的强大工业实力为美军提供了坚强支持,美国本土在二战期间一直没有遭遇敌人的空袭,而美军也无需向被占领土派出大量守备部队。此外,宣传机构一直在塑造美军良好的声誉——他们喜欢用糖果而不是残暴手段和敌对国家的儿童进行沟通——至少在很多镜头下是如此。最终,德国士兵们意识到他们向美军(实际上加拿大人对德国俘虏的照顾最为周到)投降的下场要远比向苏军投降好得多。与德军不同的是,二战之初的美军十分缺乏富有实战经验的教官,许多美军步兵回忆说,他们在受训时被集中到一座大厅里听一些自身实战经验也很有限的初级军士讲解战术。由于没有更好的训练方法,美军新兵有时甚至只能按照步兵手册上的内容机械地进行训练。因此,很多国家久经战场的军队中都流传着这种传言:美军新兵在战斗中不得不依靠数量优势,并且极力避免和敌军进行白刃战。
■二战期间行军中的美军,他们被认为过度依赖装备和后勤补给。
至于英军,历史传统和过去的体制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除了1916至1918年这段时间之外,英国从未组建过采用征兵制的陆军。皇家海军无疑在英国武装力量中占有首要位置,这一点和美国相同,步兵部队通常不会得到最好的兵员。正如英军第47步兵师师长厄特森·凯尔索少将(Utterson-Kelso)指出的那样,步兵部队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用于汇聚军队中天资最低的军人的场所”。英国陆军在1914-18年间遭遇的骇人听闻的巨大伤亡对英国公众的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国人已经无法容忍陆军对生命的巨大浪费。截至1944年,英国已经投入战争五年之久,它经历了许多次军事挫折并且始终处于劣势。在那些晋升到(更为重要的是留在了)英军最高指挥岗位的将领中有一些人十分精通谋略,一战时担任中尉的蒙哥马利将军对那场战争留有深刻印象,他也许是二战期间英军杰出高层将领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至于美国步兵和将领在经历五年战争后会是怎样一个表现我们现在只能全凭想象。
■二战当中的英国步兵,他们在兵源方面相对于英国皇家海军和空军具有很大劣势,但依旧自认为战斗力比美军步兵至少高一个档次。
曾担任美国《星条旗》报编辑的卢埃林少校(Llewellyn)认为美国人和英国人在对待战争的看法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英国人坚信,不管自己的国家在今天和未来会犯多少错误,他们将继续勇敢战斗直到赢得最终胜利。美国人则认为整个地球上根本没有可以和自己国家抗衡的对手……”
英国建立的庞大帝国和控制的广袤领土对它而言既是资本也是负担,大英帝国因此而拥有的庞大人力资源却又因它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防御而变得捉襟见肘,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军队的通信联络和后勤补给都遇到了很多问题。虽然印度军队(广泛参与了北非和意大利境内的战斗)在战争中的表现良莠不齐,但印军精锐部队却表现出了很高的忠诚度。加拿大人兼具了美国人和英国人的优良传统,并且没有过多继承两者的弱点。
■英联邦军队中的印度步兵,在二战期间的整体战斗力比较低下。由于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因此英军的兵力来源十分广泛,但素质良莠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