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采药奇遇
话说在宋朝年间,长安城里有一户姓于的官员,因在朝廷派别纷争中站错了队,遭连累,全家被发配到岭南。
从长安到岭南,路途遥远,山路崎岖,押送的官差又催得急。于大人刚受完刑罚,身子骨本就虚弱,哪里经得起这般折腾,走到半道便生病去世了。
于夫人遭受此等打击,自觉此生再无希望,趁官差不注意,在旅店房间里用一根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原本一家四口,瞬间就只剩儿子于弘记和儿媳陈如轩了。
官差一看,这一家四口死了两人,要是剩下这俩也死在路上,那他们这一趟岭南之行可就白跑了,回去也没法交差。
于是,一路上便放松了对小两口的看管,不再疾言厉色地催促赶路。
到了岭南一个叫东平岗的地方,官差办完交接手续,把小两口带到一个村子,让村长给他们安排了住处,便回京城交差去了。
这一路奔波,小两口吃尽了苦头,如今终于有了个落脚之地,随便收拾了一下便住了下来。
于弘记从小养尊处优,父亲是官员,他一直在家读书,皮肤细嫩,生活优越。这一路到岭南,他已被折腾得只剩半条命,身体虚弱不堪。到了住处,他坐在破房子里唉声叹气。
而他的妻子陈如轩,身体比他好,性格也开朗,随遇而安,没有丈夫那般悲观。她把屋子打扫干净,向邻居大婶要了些干草铺在床上,简单做了顿饭,叫丈夫一起吃了饭,当晚便在这破屋里睡下了。
第二天,陈如轩在村子里转了转,很快就和村民们熟络起来。她了解到这个地方偏僻荒凉,离这儿最近的镇子也有三十多里路。
镇子里有个药铺,收购山中采来的药材。不过,村里人大都没什么见识,只认得几种常见草药,卖不了多少钱,所以大家只在农闲时才去采些草药。
正巧陈如轩的外祖父是个大夫,她跟着外祖父也认识不少草药。来的路上,她就看到路边有不少草药。既然镇里药铺收药,那进山采药说不定能维持生计。
陈如轩打定主意,回家跟丈夫说了一声,便收拾东西进山了。说是进山,其实村子就建在半山腰,于家分到的破屋在村子最边上,屋后就算是进山了。
此地十分落后,村民种地方式比刀耕火种强不了多少,家里有头牛就算是富户了。周围环境保持着原始风貌,树木杂草丛生,有用的药草随处可见。
陈如轩没费多大力气,半天就割了满满一筐草药,拿回家仔细分类、处理干净,然后拿到院子里晾晒。
接下来几天,陈如轩都是上午采药,下午处理晾晒,很快就攒了一满筐处理好的草药。正巧有人要去镇里办事,便招呼她一起去。
陈如轩背着一筐草药到镇里卖了50文钱。这要是在长安城里,50文钱连一顿饭钱都不够,但在岭南乡下,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不少乡下人一年都赚不到几十文钱,而且这里大多以物易物,很少能拿到现钱。陈如轩在镇上买了些东西,便跟着村里人一起回了家。
陈如轩忙前忙后这几天,于弘记在做什么呢?于弘记本就身体不舒服,干草铺的床又有不少小虫子,咬得他身上起了大包小包。
虽然他也帮着妻子收拾草药,但大部分时间还是躺在床上。
陈如轩回到家叫丈夫起来吃饭,却发现于弘记躺在床上,脸通红通红的。她吓了一跳,伸手一摸,烫手,于弘记发烧了。
陈如轩赶紧挑了些发汗的草药,熬了一碗药喂给于弘记喝。
可于弘记半睡半醒,一会儿喊冷,一会儿喊热,在床上翻来覆去折腾。
这时,邻居大婶来串门,一看于弘记的样子,说:“哎呦,他这是得了瘴疟啊,这孩子怕是活不成了,我家三儿子就是得这病死的,这病治不好。”
陈如轩吃了一惊,她知道瘴疟就是疟疾,当地缺医少药,得了这病基本只能等死。
陈如轩想起外祖父曾说过,当地的病要用当地的药,凡是在某地流行的病症,这个地方一定有能治这种病的药材,找到对症的药材就能治好病。
第二天一大早,陈如轩就背着筐上山了。这次她尽量往远处走,仔细查看地上的植被,寻找能治丈夫病的草药。
走着走着,她看到前面有个老婆婆坐在路边大石头上哎哟哎哟地叫疼,脚边放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口袋。
陈如轩走上前问:“老婆婆,你怎么了?”老婆婆说:“我脚扭伤了,走不了路了。”陈如轩一看,老婆婆脚腕肿得像馒头,确实走不了路了,便问:“您住哪儿啊?我帮您把家里人叫来。”
老婆婆说:“我家哪里有人啊,我就一个人。姑娘,你家离这儿不远吧,要不你扶我去你家歇歇脚。”
陈如轩有些犹豫,一来她不认识这老婆婆,带陌生人回家不太好;二来家里就一间破屋,连坐的地方都没有,丈夫还病着,自己出来是着急给丈夫采药的。
老婆婆见她犹豫,便说:“哎呦,人老了就是招人嫌弃啊。算了,你走吧,反正我脚也坏了,走不了了,就在这儿呆着,说不定一会儿来个野狼野狗把我叼走就完了。”
陈如轩听了于心不忍,上前搀起老婆婆说:“老婆婆,不是我不让您去歇脚,实在是我丈夫得了瘴疟,我怕传染给您。”
老婆婆冷笑一声:“你嫌弃就说嫌弃,何必编瞎话骗我这老婆子。”
陈如轩忙说:“我真没骗您,我上山就是想找治瘴疟的草药,而且我们家就一间破屋,您要不嫌传染,我就搀您回去歇歇。”
老婆婆说:“哎,哎,我这布口袋你也给拿上啊,这里头都是草药,可千万别丢了。”
陈如轩心想,自己这是出来采药的呀,怎么碰上这事儿了。但没办法,只好把布袋捡起来放到背筐里,搀着老婆婆下山回家。
路上,老婆婆指着路边一种开着小黄花的草说:“女娃子,你割几棵这草带上。”陈如轩背着重重的筐,又搀着老婆婆下山,累得直喘气,实在不想割,便说:“我回来再割,先送您下去。”
老婆婆一听不干了,在那儿唠叨个没完。陈如轩没办法,为了让她闭嘴,只好割了一把放到背筐里。
走了没多远,老婆婆伸手抓住一根藤蔓用力扯。陈如轩刚想拉她,结果老婆婆脚下一滑,顺着山坡滑了下去。
陈如轩吓了一跳,赶紧放下背筐,拽着树枝野草一点点往下滑,想去救老婆婆。
一般人碰到这种情况,可能就不管了,心想,这么大个人滑下去,怎么救啊?但陈如轩不忍心。等她下到山坡底下,只见灌木丛生,野草遍地,哪有老婆婆的影子。
陈如轩赶紧大声喊:“老婆婆,你在哪儿啊?”远处传来老婆婆的声音:“你把那藤蔓的根刨出来吧,能卖不少钱呢。我让你割的小黄花拿来煎了,给你家小郎君喝,三碗水熬成一碗,一天喝三回。”
陈如轩四下打量,看不到老婆婆,却能清楚听到声音。
就听老婆婆又说:“别找了,那小黄花可别采错了,是味道特别浓、特别刺鼻的那种,采错了可没效果。”
陈如轩心想,这老婆婆怕不是仙人来指点自己的吧。
于是,她按照老婆婆说的,刨出藤蔓根,一看,竟是拳头大小的一块何首乌。
陈如轩带着何首乌回了家,照着老婆婆教的方法,把小黄花熬成药喂给于弘记喝。于弘记果然有了好转。
到了下午,陈如轩又去山里采回一大筐小黄花,连着给于弘记喝了七天,于弘记真的康复了。
村里人听说这消息,都跑到他们家打听。陈如轩把小黄花拿出来给大家看,村里人说:“这不就是黄花蒿嘛,常见得很,这东西居然能治瘴疟?真的假的?”但于弘记确实喝这药好了,大家都很高兴,纷纷从家里拿吃的过来,在于家热热闹闹庆祝了一番。以后再碰上这种病,大家也不怕了。
陈如轩去镇上把何首乌卖了,得了不少钱,夫妻俩的日子总算有了好转。
没过多久,隔壁县瘴疟流行,很多人都病倒了。知县贴出告示,悬赏民间治疗瘴疟的有效药方,有疗效的必有重赏。
村子里有人在镇上看到告示,就把告示揭了,说:“我们村陈如轩能治此病。”隔壁县知县立刻派人来请,把陈如轩两口子都接了过去。
陈如轩带着黄花蒿,和县里的大夫一起研究出一张药方,由县里统一熬药,分发给患病的人。
没过几天,疫情就被控制住了。知县很高兴,如实上报了陈如轩的功劳。皇帝得知后龙颜大悦,赦免了于家的罪名,准许他们回长安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