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计断偷布案

民间故事:计断偷布案

清朝康熙年间,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位名叫林渊的商人。林渊为人精明且心地善良,经营着一家布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一日,林渊收了十匹质地精良的白布,想着县城里需求大,便吩咐伙计张福将这批布运到县城售卖。

张福是个老实憨厚的小伙子,平日里做事踏实认真,接到任务后,赶忙收拾妥当,扛起白布就踏上了前往县城的路。

走到河边,张福瞧见一艘渡船停靠在岸边,便上了船。

上船后,他发现船上已经坐着一位双目失明的老者。张福生性热情,主动向老者打招呼,两人便闲聊起来。

老者问道:“小哥,你这是要去哪儿啊?”张福笑着回答:“老人家,我去县城卖布呢。”

老者又好奇地询问布的数量和颜色,张福毫无戒心,一五一十地如实相告。

随后,老者伸出手,摸索着张福扛着的布匹,一层一层地仔细摆弄着,张福只当他是盲人对事物好奇,并未放在心上,还在一旁耐心地等着。

没过多久,船靠岸了。张福扛起布准备下船,突然,老者伸手按住了布,大声说道:“这是我的布!”

张福惊讶得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地说:“老人家,您可别开玩笑,这布分明是我家掌柜的,怎么成您的了?”

老者却理直气壮地咬定:“你这后生怎么耍赖,这布就是我的,我天天摸,还能认错?”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争吵声引来了船上其他乘客的注意。

众人纷纷围拢过来,一个好事的年轻人说道:“既然这布是瞎子的,他肯定知道布的多少和颜色。”

瞎子一听,立刻接口道:“这是十匹白布,错不了!”众人一听,觉得有理,纷纷指责张福,认为他不该贪图别人的布匹。

张福满心委屈,却无从辩解,急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无奈之下,两人只好前往县衙打官司,以求公正裁决。

出发前,张福心急如焚,赶忙托人给林渊捎信,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详细告知。

林渊得知此事后,心中已有了计较,立刻雇了一辆快马车,马不停蹄地赶往县衙。

县衙大堂上,气氛庄严肃穆。瞎子跪在堂下,胸有成竹地对县太爷说:“大人,我虽眼盲,但这布是我的,我清楚每匹布卷了多少层。”

接着,他便条理清晰地说出了布匹的层数,竟然分毫不差。

众人听了,不禁对他的话又信了几分,开始交头接耳,对张福投来怀疑的目光。

就在这时,林渊大步走进大堂,先向县太爷行了个大礼,然后说道:“大人,这布是我的。有个细节我未曾向伙计交代,我家的布背面染有两道蓝色小花,这在布行里是大家都知道的标记。”

说着,他示意张福将布展开,恭敬地请县太爷查看。

瞎子一听,心里“咯噔”一下,暗叫不好。他眼珠子滴溜一转,赶忙说道:“老爷,刚才您没问,我一时也忘了说,我的布背面确实有两道蓝花。”

县太爷听了,心中起了疑,他命人将布拿起,仔细查看,却并未发现所谓的蓝花。

县太爷顿时怒目圆睁,猛地一拍惊堂木,大声喝道:“大胆刁民,竟敢公然行骗!这布上哪有什么蓝花?看你是个瞎子,本老爷念你可怜,饶你二十大板,给我轰出去!”

瞎子脸色瞬间涨得通红,低着头,在衙役的拖拽下,灰溜溜地离开了大堂。

林渊和张福相视一笑,张福扛起布,跟在林渊身后,走出了县衙。

回去的路上,张福满心感激,对林渊说道:“多亏了掌柜您及时赶到,想出这么巧妙的法子,不然我真是有口难辩,这布可就白白被那瞎子骗走了。”

林渊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出门在外,人心复杂,以后做事可得多留个心眼。这世道,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张福重重地点点头,将这次的教训铭记在心。

此事很快在县城里传开了,百姓们纷纷对林渊的智慧和果敢称赞不已。

而那企图行骗的瞎子,也成了众人茶余饭后的笑柄,时刻警示着人们莫要心存恶念,妄图不劳而获。

林渊的布庄经此一事,名声愈发响亮,生意也更加兴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