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俗人奇事:您见过抠门的,一定没见过这么抠门的

清末俗人奇事:您见过抠门的,一定没见过这么抠门的

这世上,人人怕穷,都盼着有钱。可一旦穷人乍富,犹如赖狗长毛,极容易忘乎所以,逐渐荒淫无度,财富随之而逝,重又打回原形。说白了,有些人天生就是受穷的命,富贵对于他们而言,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絮叨半天,且听“大狮”说一段真人真事,给您各位解闷儿。
话说清末时节,天津卫北门外有两位阔爷,一个名叫康四维,一个名叫刘慈叔,他二人一个靠着贩卖私盐发家,一个仗着倒腾洋货发迹,彼此臭味相投便称知己,遂结成莫逆之交。

清末俗人奇事:您见过抠门的,一定没见过这么抠门的
清末津门旧照

咱有嘛说嘛,这二位善于钻营,会做买卖不假,但他们赚来的多是不义之财,大秤买,小秤卖,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按现在话说,他俩的行为完全符合“投机倒把”四个字。

有钱归有钱,可这二位爷一个赛过一个抠,恨不能一文钱掰成两半儿花。儿孙们想要从他俩的兜里要俩钱,就跟拿大钳子从他们的肋骨上往下拽赛的。

二位“抠爷”定下家规,子孙每天只需吃两餐,谁要多吃一口,便认为是大逆不道,这就要家法伺候。所谓“家法”,无外乎藤条一根,巴掌两个,爷打儿孙不心疼,反正也不用花钱,打呗。

儿孙们被打怕了,也就不敢贪嘴了。久而久之,落下了病根儿,吃饭只敢吃半饱,哪怕别人请客,任他们白吃,也是惴惴不安,不敢下筷子。

清末俗人奇事:您见过抠门的,一定没见过这么抠门的
清末津门旧照

要说已经把儿孙们折腾成这个德行了,二位“抠爷”总该满意了吧?
嘿!偏偏这对难兄难弟仍不知足,只要聚在一块儿,就相互大吐苦水,数落儿孙们的种种不肖。越说越难过,越说越别扭,干脆抱一块儿哇哇大哭。多会儿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眼瞅就要断气,这才算一回合。

有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惹惹”劝他俩:“您二位都这么有钱了,就别这么抠抠搜搜的了。没听说过一句话么,有钱不花,死了白搭,存这么老些钱,您二位不舍得花,末了也是便宜了别人。”

二位“抠爷”不以为然,管抠门不叫抠门,美其名曰——勤俭持家。规劝穷根子们少在他们的面前念山音,多说就是眼红,哪凉快往哪呆着去。

清末俗人奇事:您见过抠门的,一定没见过这么抠门的
清末津门旧照

一天,刘慈叔家里又乱腾起来了。怎么回事?说来真哏儿。起因是刘家大儿媳洗衣裳的时候,不慎揉烂了一条裤子,恰好让抠门老公爹撞个正着。这下麻烦了,老公爹大发雷霆,痛骂大儿媳妇不会过日子。越骂越来气,还要动家法。大儿媳自打进了刘家的门儿,从来都是忍气吞声不发作,这一回实在委屈,也就没能忍住,大胆顶撞了几句。

天津卫管这种现象叫做“拱火”,就因为大儿媳妇的几句顶撞,刘慈叔顿时化作清朝版本的谢广坤,将那种蛮横不讲理,混账加三级的倒霉德行展现得淋漓尽致,非要儿子把老婆休了,方解他胸中恶气。

儿子怕老子,但也不能因为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将老婆撵出家门,只能两边说好话,力图维护老婆的同时,又不得罪老子。

结果可好,老婆一赌气回了娘家,老子更是认为儿子不孝,气呼呼地离开家,到针市街只花六文钱买了一小片猪油膘子,去找老哥哥康四维诉苦。没等进门,两行老泪先行滚滚而落,待把苦水一股脑倾泻出来,康四维也跟着掉眼泪儿,他正好也有一肚子的愤懑,也正想跟老兄弟哭诉。

清末俗人奇事:您见过抠门的,一定没见过这么抠门的
清末津门旧照

呦喂,他家又咋着了?嗐,就因为小孙子多买了一文钱的糖豆,可把抠门爷爷给心疼坏了。如今老兄弟登门诉苦,不正是同病相怜,有这种不肖子孙,这不活活把人气死么。

怎么办才好?常言道,要解心中愁,唯有饮老酒。康四维要与老兄弟同谋一醉,而后手牵手投河觅井。既然老兄弟拿了一片肉,老酒自然由他这位抠门兄长来出,于是康四维拿壶去打酒。到了烧锅坊,本想打两文钱的老酒,又觉着太奢侈,于是只打了一文钱的老酒,兑凉水充数,拿回家跟抠门老弟畅饮。

两位“抠爷”刚要举杯,康四维的小孙子突然出现在门口,康四维顿时慌了神,怒吼一声,吓跑小孙孙,而后愁眉苦脸,叹气说道:“老弟这是诚心害我啊。咱老哥们儿不准儿孙饮酒吃肉,咱俩却背着儿孙偷嘴,如今骑驴吃豆包——露了馅儿,我那些家规家法,往后也就没用了!”

刘慈叔赶紧道歉:“老哥,我真心不想害你,你这么一说,我也不好受了,我只想跟老哥诉诉苦,却根本没想纵情酒肉,咱这就叫荒淫无度啊。这可怎么办,往后可怎么在儿孙们面前立威啊!”

清末俗人奇事:您见过抠门的,一定没见过这么抠门的
清末津门旧照

越说越别扭,干脆又抱一块儿哭了一场。自此之后,这对孟不离焦,焦不离孟的抠门弟兄再不往来。庚子年,先有拳民,后有联军,把一个大好的天津卫祸害得乌烟瘴气。抠门老哥儿俩的家产被一抢再抢,大半辈子的积蓄化为乌有,老哥儿俩为此郁闷成疾,却不准儿孙买药,直到咽气那一刻,仍旧保持一颗抠门的心。

他俩归位之后,儿孙们变卖家产维持生计,没三年五载,便沦为乞丐,靠着打板儿“唱武老二”混饭辙。(注:快板书早先名为‘唱武老二’,五十年代才有了快板书这个称呼。)

再后来,刘家的后代凭借这个要饭的手艺入了曲艺行,至于是哪一位,实在不便提及名讳,还望各位看官谅解。

清末俗人奇事:您见过抠门的,一定没见过这么抠门的
打快板儿

好了,陋文一篇,就此打住。需说明,这可是真人真事,并非夸大虚构。如今天津卫的老前辈们,兴许还有好些人知道这个事儿,“大狮”也是听了老一辈的诉说,才知道了这个段子,索性一口气写出来,权且送给各位看官解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