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贯穿中国五千年,但中国“吃文化”很多人却不知道

“民以食为天”贯穿中国五千年,但中国“吃文化”很多人却不知道

吃饭这件事,看起来与高大上的哲学思想毫无关联,实则不然。

古代先哲高度肯定了吃饭的重要性,孔子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老子则称“圣人为腹不为目”。由此可见,站在思想制高点上的圣人,最重视的还是填饱肚子。正因为圣人将一切思想观念都建立在“吃饱饭”的基础上,我国的语言系统中才会出现许多“吃饭”的元素。

“民以食为天”贯穿中国五千年,但中国“吃文化”很多人却不知道
在我国,社会生产时常可以和吃饭这件事划等号,“靠某某混口饭吃”是老百姓的口头禅,贩夫走卒靠生计糊口,读书人靠笔杆子谋温饱,都是这个道理。想要换个行当,也可称作“跳槽”。被辞退,亦可用“丢饭碗”来指代。

想要吃饭,嘴这个器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汉语系统中,口远比其他器官显得重要。说一句:“你家有多少张吃饭的嘴?”没人误解这句话的意思,若说“你家有多少双看世界的眼?”未免就显得有些离谱了。

当然,人的眼睛不止一个,一张嘴比一双眼睛更好统计,但按这种道理来看鼻子也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没人问“你家有多少呼吸空气的鼻子?”显然,人们已习惯“以口代人”,而不是以“其他器官”代人。

“民以食为天”贯穿中国五千年,但中国“吃文化”很多人却不知道
在汉语系统中,“口”一度成为人的代名词,例如“养家糊口”、“人口”等说法均是如此。有时,“头”也可代替人,例如“人头税”等。但总的看来,“以头代人”的情况毕竟少见。如果问起“您家有几口人?”这是非常常用的问法,但若问起“你家有几头人?”那就是在骂人了。

正所谓“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口丁”,“以口代人”是我国汉语系统中独树一帜的指代方式。正因如此,“吃”这件事才会上升到文化层面。在某处混得不错,往往会称“吃香”,混得差也可用“吃不开”来指代。能够享受某种东西,被称作“吃得消”,享受不了则称“吃不消”。

甚至于,就连收受贿赂,有时也与“吃文化”挂钩,有些地区将受贿称作“吃炮”,若官员清正廉洁,又会说出那句:“我不吃这套!”总而言之,在我国似乎什么都能与“吃文化”搭上关系,被卷入官司可以说成“吃官司”,得过且过的生活被称为“混吃等死”……不一而足。

“民以食为天”贯穿中国五千年,但中国“吃文化”很多人却不知道
在我国的伦理关系中,也有不少与“吃”有关的元素。例如,圈子里的人被称作“熟人”,圈子外的人被叫做“生人”。我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估计“熟人”和“生人”这一组词在外国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但在我们看来这一组词却很容易解释。

面对“熟人”容易“开口”,“生人”自然不会被你“吃透”。若将人际关系当成一种食物,吃着吃着就能琢磨出味道,也就有了“人品”。“品”这个字由三个“口”组成,品的就是其间味道。隐藏在“吃文化”中的,还有一种平均意识,就是杀富济贫,专门“吃大户”。甚至于,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运动中,我们都能看到“吃大户”这种均贫富的动机。

“民以食为天”贯穿中国五千年,但中国“吃文化”很多人却不知道
既然上升到文化层面,所以“吃”的元素也被赋予了美感。在西方世界,审美器官比其他器官更高级,眼睛、耳朵这种能够享受艺术的器官高其他器官一等。不过,在崇尚“吃文化”的中国,却有着独树一帜的“味觉美学”。

我们不妨来看看“美”这个字的字形,拆开来看就是“羊大”,意思就是羊大了味道才好。因此,在我国享受高雅的精神产品的行为,也可称之为“吃”。脱离俗套,一般老百姓无福消受的作品,就说“啃不动”;说寒窗苦读的高中生求知欲强,就说他日日夜夜“啃书本”。有些人的知识储备量不达标,亦可称之为“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至于墨水是怎么灌进去的,还不是用“吃”这种方式?”文推网:最新高清电视剧,美剧,港剧,韩剧

时至今日,我国的文化仍与“吃”息息相关,易于让人接受且接地气的文化产物,谓之“文化快餐”。古人吟诗作对,最讲究的就是“韵味”、“诗味”,怎么品尝出诗句辞藻中的滋味,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诗品》将诗句划分为一品、二品、上品、下品,说的就是不同的诗句能让人咂摸出不同的味道,带来不同的“味觉享受”。

“民以食为天”贯穿中国五千年,但中国“吃文化”很多人却不知道
也难怪,“民以食为天”的道理贯穿了五千年历史,“吃文化”已与中华文化融会贯通,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中国的“吃”文化》、《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