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素秋

聊斋:素秋

读书人俞慎,是顺天的旧家弟子,聪明好学,为人正直宽厚。这一年,他带着书僮,风尘仆仆去京城应考。

到了京城,他在城郊租下房子暂住下来。每天出门,他时常看见对面人家有位少年,美如冠玉,神采奕奕,气度不凡,顿生好感。俞慎很想接近那少年。

一天,他迎面遇见少年,便主动上前攀谈。只见少年谈吐风雅,举止不俗,俞慎高兴地邀请他到自己住所畅叙为怀。那少年也不推辞,欣然前往。

俞慎立即摆酒款待。席间,那少年告诉俞慎,他是金陵人,姓俞名士忱。俞慎听说与自己同姓,倍感亲切,便和他结为兄弟。少年也将名字减去“士”字,改名为俞忱。

聊斋:素秋
第二天,那少年又邀请俞慎来到他的家。但见书房明亮洁净,布置得十分清雅。家中似乎没有奴仆,遂见少年入内室,唤出他妹妹出来拜见兄长。

这位窈窕少女名叫素秋,年约十三四岁,肌肤滢澈,白似粉玉,美若天仙。施礼毕,素秋便亲自端上香茶,招待客人。

聊斋:素秋
家中似乎也没有丫环,俞慎感到很惊异。坐了一会,略谈数语,他便起身告辞。从此,两家人亲如同胞骨肉,那少年无日不来俞慎住所。

这一天,他们谈到深夜,仍未尽兴,俞慎想留下那少年共宿。俞忱谢绝说:“因弱妹无伴,一人在家,实不放心。时间不早了,我得回去,改日再叙,请兄鉴谅。”

俞慎说:“兄弟流落他乡,连个看门的仆人也没有,怎么行呢?你们兄妹不如随我回家乡去住,也好有个照顾,如何?”俞忱听了很高兴,约定等俞慎考完之后,一同启程。

这天是中秋佳节,俞慎考试完毕刚回到住所,俞忱便来请他,说:“妹子素秋预备了一些酒菜,供我们痛饮赏月,希望你不要违背她的好意。”

说罢,俞忱拉着俞慎来到他的家中。素秋出来见过客人,略寒暄几句,便进室内,放下帘子操作起来。

不一会儿,素秋跑出跑进,端出佳肴美味。俞慎见状,心中十分不安,忙起身说:“有劳妹子里外奔波,为兄居心不忍。”素秋笑笑,转身返回屋里。

不一会儿,门声一响,俞慎抬头一看,却是一个身穿青衣的丫环捧着酒壶走了出来,笑盈盈地来为他斟酒。俞慎甚感奇怪。接着,又走出一个老婆子,端上一盘好鱼。俞慎惊讶地问道:“这些人从哪里来的?怎么不早出来干事,反要妹子操心呢?”

俞忱端起酒杯,微一笑,道:“敬兄长一杯,是我素秋妹子又在作怪了。”但闻帘内传出吃吃的笑声,俞慎莫名其妙,不解其中的原故。

既而酒尽宴终,丫环、婆子出来收拾碗筷。恰巧俞慎咳嗽,不留神将唾液落在丫环身上。只见那丫环随唾而倒,碗碎汤流。

聊斋:素秋
俞慎大惊,急忙站起身来,低头去看。哪里有什么丫环,却是一个纸剪的小人,只有四寸多长。俞忱大笑,素秋也跟着走出来,拾起纸人走进里屋。美剧资源目录,经典美剧下载

不一会儿,那青衣丫环又出来收拾东西,和方才一模一样。俞慎大为惊诧,要问个究竟。

俞忱说:“这不过是妹子小时学的小法术罢了。”

俞慎又问:“兄弟和妹妹都已成才,为什么还不婚配呢?”

俞忱说:“先人去世早,我兄妹二人又无固定住所,所以迟迟未考虑此事。”于是,俞慎和俞忱商定,立刻卖掉房子,带妹子随他回家。

几天之后,他们二人一起来到俞慎家里。俞慎除了腾出房舍来让他兄妹居住,又派遣了一个丫环侍候他们,饮食起居照顾得十分周到。俞忱兄妹感激万分。

俞慎的妻子是韩侍郎的侄女,温和贤淑,特别喜爱素秋。二人吃喝与共,形影不离。俞慎和俞忱也是如此亲密。

俞忱非常聪慧,读起书来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他试着写些文章,连老秀才也比不上他。俞慎劝他也应该去考试,他说;“我读书是为了和你同甘共苦。若入仕途,终身难脱,所以我不去应考。”

转眼过了三年。俞慎进京赶考,又落第而归。俞忱大为不平,忿然说道;“为了榜上有名,怎么这样艰苦?我本不想去考,见哥哥如此,我倒想去试试看。”

俞慎听了,高兴万分,到了考期便送俞沈进了考场。未料到,他县考、府考、道考都得了第一名。自此,他与俞慎越发地埋头用功苦读,不问外事。

聊斋:素秋
第二年科试,俞慎和俞忱并列为县、府里的头名。俞忱的名气传开了,远近乡里都争着来为他保媒,都遭到俞忱的拒绝。俞慎也极力劝他应考虑婚事,俞忱只好推辞等考完以后再说。

没过多久,考试完毕,倾慕俞忱的考生都争着来抄录他的文章,相互传诵,赞不绝口。俞忱也十分得意,自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然而,事与愿违,金榜发,兄弟俩都名落孙山。当时他二人正在喝酒,闻此消息,俞慎还能强装笑脸,俞忱却大惊失色,酒盏洒落,倒于桌下。

俞慎连忙将他扶置床上,他已奄奄一息。俞慎急忙把素秋唤来,俞忱吃力地对俞慎道:“我二人情虽如同胞,实非同族。弟快不行了,素秋长大成人,既蒙嫂夫人抚爱,你就纳她为妾吧!”

俞慎听了,脸色一变说:“兄弟,不要乱说,那样做,我岂不和畜牲一样吗?”俞忱感动万分,不觉泪流满面。

俞慎吩咐素秋照看着哥哥,自己要出去一下,为他准备后事。素秋含泪点了点头。

好一会儿,俞慎回来了,他用重金买了一口上等的棺材也跟着抬进屋里来。俞忱见了棺材,便挣扎着身子慢慢地爬了进去。

他又费力地叮嘱素秋道:“妹妹,我死之后,赶紧把棺材盖上,万万不可让一个人打开看视。”

聊斋:素秋
俞慎还要说些什么,只见俞忱两眼一闭咽了气,素秋连忙把棺材盖上。俞慎悲痛欲绝,如丧手足。然而,回想俞忱临终嘱托妹妹之语,总觉事出蹊跷,心中布满疑团。

他一心想开棺看看。好容易等到素秋出去办事,他连忙将棺启开。棺中已无俞忱之身,只有袍服空放。再掀开袍服细看,俞慎大吃一惊,却是一尺多长的大鱼,僵卧其中。

聊斋:素秋
正在惊骇之时,素秋走了进来。见俞慎已把棺材打开,满睑惨然地说:“兄弟之间不应该有隔膜的。所以这样做,不是避忌兄长,只怕传扬出来,妹子不能久居了。”

俞慎急忙安慰道:“我们兄弟间的情意,即使不是同族也无妨。这件事,我不会向外漏一言,即使你嫂子,我也不会告诉她。妹子不要多虑!”于是,立刻选定吉期,厚葬俞忱。

俞慎在俞忱未死之前,就想给素秋找个婆家,俞忱不同意。如今俞忱死了,俞慎又和素秋商议此事,素秋也不答应。俞慎只得说:“妹子已经二十岁了,长此不嫁,别人会怎么说我呢?”

素秋说:“既然哥哥担心别人说闲话,就请哥哥安排好了。不过,妹子生来无福相,不愿进侯门,只要寒士就行了。”俞慎答应了她的要求。

为素秋择婿的消息一传出去,人们纷纷前来求亲。素秋却一个也没有相中。

俞慎之妻弟、韩侍郎之公子韩荃曾来吊唁过俞忱,看见过素秋貌美,一心想娶她作妾。他来到俞慎家中,先和姐姐商量此事,姐姐急忙拦阻,怕让俞慎知道了生气。

韩荃走后仍不死心,又托媒人携丰厚聘礼前来提亲。媒人还暗示俞慎,如能成全他的亲事,他答应买通考场关节,保俞慎考场得中。

俞慎听了大怒,连打带骂地把媒人逐出门外。他越想越气,自此断绝了与韩荃的交往。

有一个已故尚书的孙子田甲,家中很富有,妻子忽然死了,这时也托媒人过来说亲。

俞慎觉得这门亲事理想,只是要和素秋一起看看本人。于是与媒人约定日期,要田甲过府相见。

这一天,田甲身穿狐裘,骑着骏马,前呼后拥地来到俞家。俞慎见其人长相俊美,性格秀雅,像个姑娘,十分满意。而素秋却很不乐意。

聊斋:素秋
俞慎不顾妹妹的意见,竟许下了这门亲事。他又要花很多的钱为素秋准备嫁妆,素秋极力反对,只要一个年龄大的丫环供使唤就可以了。俞慎不依,陪送仍然很丰富。

素秋出嫁之后,开始夫妻之间倒也和顺,只是时常想念哥嫂。因此,她向田甲提出要每月回家探望哥嫂一次。田甲也还通情达理,满口答应了她的要求。

可是,每次素秋回来时,都必带些珠宝绵绣交给嫂嫂收藏。嫂嫂也不知其意,也不便怎么说她,只好依着素秋。

再说田甲,因自幼只有寡母,过于溺爱,缺少管教。新婚不久,他便开始和几个流氓鬼混,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为供其玩乐,他又把家中古玩字画、珠宝玉器偷出去典卖,使家财日渐空虚。

俞慎的内弟韩荃与田甲早有瓜葛,而今素秋虽嫁田甲,他并未死心。因此,他常常请田甲喝酒,暗暗试探,要哄骗田甲上钩,企图得到素秋。

这一天,酒足饭跑之时,韩荃向田甲提出:他要用两个美妾及五百两银子对换素秋。

田甲起初不肯,韩荃再三央求,田甲有些动摇,惟一担心被俞慎得知后责难。

韩荃劝慰道:“我与俞慎是至亲,素秋又不是他的亲骨肉,万一被他知道,由我一人承担。何况有我父亲在,怕什么俞慎!他也奈何不了我。”

说着,韩荃立即将他的两个浓妆艳服姬妾叫了出来,陪客敬酒。见田甲呆痴痴的样子,韩荃淫笑道:“如果你同意所约,这两个美人就是你的了。”

田甲此时已酒色迷心,搂着两个花枝招展的美女,欣然应允。于是,两人约定好交换的日期,便各自回去安排。

到了约定的时间,田甲怕韩荃有诈,天一黑就来到半路上等候。不一会儿,果然有轿子到来。他掀开轿帘,见两姬俱在,这才带众人回府。

他把来人领到自己家中,韩家仆人又捧出五百两白银交给他,说:“奉主人之命,请让我们把尊夫人抬回去!”

田甲收起银子,急忙来到素秋房中,谎称俞慎得了暴病,要她立即前去相见。素秋一听,心急如焚,来不及梳妆,便匆匆走了出来。

韩家仆人将素秋抬上轿就走。那天夜路茫茫,四周漆黑,走着走着,轿夫迷失了方向。一行人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总也到不了家门。

正在焦急之际,忽然前面出现两只巨大的蜡烛,在风中晃动。众人转忧为喜,急步向亮处走去,认为这下可以有人家问清道路了。

聊斋:素秋
谁知等走到近处一看,哪里是什么火烛,却是一条巨蟒的两只眼睛,如两盏灯在闪闪发光。众人吓得魂飞魄散,丢下轿子,四处逃窜。

天色将明,众人又胆颤心惊地聚集到这里。来到轿前一看,人蟒皆无,剩下的只是一顶空轿。大家猜想,抬来的夫人一定被大蟒吞食掉了。

众人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去报告主人。韩荃听了,虽懊悔不迭,却也不敢声张。遂令手下人不许再议论此事,自己只好摇头叹气,自认倒霉。

数日之后,俞慎派人来看望妹妹,才知道被恶人骗去。田甲编的一通谎话,使俞慎并未怀疑是其妹婿所为。

待接回丫环细问详情,俞慎才明白原来是田甲参与了此事。他极为气愤,当下写好了状纸,到府县去告状。

田甲闻讯,非常害怕,赶紧找韩荃求救。韩荃正为失去两妾和银两,却未得到人,而十分恼,岂肯出力!田甲无计可施,只好听天由命。

拘捕他的通牒三番五次来传,田甲只有设法行贿差役,避而不去。就这样东躲西藏有一个多月,家中财产已被典卖一空。

俞慎穷追不舍,又连告数状,官府下死令追捕归案。田甲知道不可再藏匿了,只好到公堂招认,如实吐露真情。

官府又下令拘拿韩荃到公堂对质。差役来至韩府,韩荃慌了,只得将此事告诉父亲。父亲痛恨他的不法行为,未徇私情,亲自捆起儿子交给差人。

聊斋:素秋
大堂之上,韩荃说起遇蟒之事,没有一个人相信。韩荃、田甲、韩家奴仆都被打得死去活来,投放大狱之中。幸亏田甲寡母连日变卖田产,上下营救,才免田甲一死。

韩家奴仆很快都饿死在牢里。韩荃也关在牢里受尽折磨,不得放出。他考虑再三,只得托人说情,愿拿出几千两银子送给俞慎,哀求他罢讼。

田甲寡母也把两个美妾送到俞慎家里,请求他看在老母的面上,暂存疑案,不再追究,等查清素秋下落后再说。

俞慎的妻子韩氏,又受婶母之命,朝夕祈求丈夫,为弟弟解脱。俞慎无奈,只得同意暂时延缓追逼,一面又派人四处寻找素秋下落。

又过了数日,一天深夜,俞慎正闷坐在书房里思念素秋。忽然,素秋和一位老婆婆走进房来。俞慎又惊又喜站起来相迎,道:“妹子哪里去了?你是怎么回来的呀?”

素秋告诉俞慎,蟒蛇是她使用的法术变的。原来那日素秋上轿之后,她立刻把一纸剪的大蟒投放挡路。等轿夫和家人被惊散后,她便逃到一位秀才家中。

这位秀才姓周,只与老母相依为命,家境虽然贫寒,却是宛平地方的有名才子,还是俞慎的好朋友。他母子俩见是俞慎的妹妹半夜来投,便要立刻通知俞慎,却被素秋拦住。

素秋住在周家,与周母同居。周母见她聪明伶俐,知书达理,善解人意,非常喜欢她。因周秀才至今没有婚配,周母很想留下她给儿子做媳妇。

聊斋:素秋
周母向素秋透露了自己的意思。素秋觉得此事需得跟兄长商议,自己不能作主;周秀才也觉得和俞慎是好朋友,不说不妥,也不愿作无媒之合。因此,只有频频地使人打听俞慎打官司的情况。

后来得知恶人已得惩处,官司即将了结,素秋告知周母,想回哥嫂家去。周母应允,并叫儿子和一个老婆婆相送,又嘱咐老婆婆顺便向俞慎给儿子提亲。

俞慎听说周秀才也来相送,鞋也未顾得穿,忙跑到门外,把他拉进书房。一面致谢再三,一面盛情款待。

俞慎心想素秋在周家居住多日,看来两人颇有情义,有心把素秋许配给周生,一时又不好开口。恰巧老婆婆说了周母要她代为提亲之意,俞慎大喜,当即与周秀才订下了婚约。

素秋深夜归来,原想让俞慎得了银子,再宣告她已回来。俞慎不肯,说:“先前我恨他无处发泄,才索要他们的银子,现在妹子回来了,万两黄金也不换了。”说罢,便令人告诉韩苓、田甲两家,了结此案。

俞慎考虑到周家贫寒,路途又远,迎亲艰难,索性叫周家母子搬过来,住在俞忱的旧宅。周家母子当然求之不得,满口应允。于是,俞慎便派人将周家母子接了过来。

俞慎又备办了嫁妆礼品,请来了鼓乐,大摆了酒宴,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为周生和素秋拜堂成婚。

聊斋:素秋
婚后,素秋和周生相亲相爱,生活得美满幸福。一天,嫂子韩氏和素秋开玩笑说:“现在有了新女婿,与原来丈夫的枕席之爱还记得吗?”

素秋微微一笑,回过头来也对丫环问道:“你还记得吗?”韩氏莫名其妙,仔细盘问才知道,素秋结婚三年,都是这丫环代替她去陪伴丈夫。

每天晚上,素秋都给这丫环描眉打扮,化妆成自己模样去陪伴丈夫。既使对烛而坐,丈夫也丝毫没有觉察。嫂子听后越发惊奇,求素秋传授秘诀。素秋笑而不答。

次年是大比之年,周生想跟俞慎一起去京赶考。素秋认为没有必要。俞慎不听,强拉周生一起赴试。结果,俞慎只考中乡场,周生落第而归。

自此,周生隐有退志。又过了一年,周母病故,周秀才再无进取之心了。

一天,素秋告诉嫂子说:“你曾经问我化妆和驱使纸人的法术,因我担心你害怕,没敢告诉你。不日我们即将远别,我得把秘诀传授给你,到时候也好避一避战祸兵灾。韩氏摸不着头脑,忙问她为什么要走。

聊斋:素秋
素秋说:“三年后,此处战乱当无人烟。我身体纤弱,受不起惊吓,打算远去海滨隐居。大哥乃富贵中人,不能和我们同去,故言远别。”说罢,将剪纸秘诀全部教给了嫂子。

又过数日,素秋又把要走的事告诉了俞慎,俞慎再三挽留不住,兄妹又各自落泪。俞慎又问她要去什么地方?素秋低头不语。

第二天鸡鸣之时,素秋与周生已收拾妥当,与哥嫂洒泪而别,带着一个老仆人上路去了。

俞慎想知道他们去什么地方,便派人暗中尾随护送。走到胶州与莱州交界处,忽然尘雾满天,使人有眼难睁。等到风沙过后,素秋等人已不见踪影,跟踪的家人只得回去禀告主人。

三年之后,皇上无道,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大军在顺天和官兵打起仗来。官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舍被毁,百姓遭殃。

韩氏剪纸人置于门内,贼兵来到俞府,见云绕韦驮,高丈余,吓得抱头鼠窜,俞家得以平安无恙。

俞慎夫妇想起素秋的话果然应验,越发怀念她。曾多次派人到海上寻访,结果都杳无音信。俞慎只能常常眺望东方,遥寄对妹妹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