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行善得福报
话说在明朝永乐年间,清河县有一位名叫赵正廉的县令。赵正廉为官刚正不阿,爱民如子,对待百姓就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尽心尽力地为百姓谋福祉。
百姓们只要提起他,无不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赵正廉出生于贫寒农家,父母皆是勤劳朴实的农民,家中生活一直颇为艰难。
然而,为了让儿子摆脱贫困的命运,父母省吃俭用,攒下钱供他读书,满心盼望着他能通过科举考取功名,改变一家人的生活。
赵正廉深知父母的艰辛与期望,读书极为用功。只是他的科举之路充满坎坷,屡次落第,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终于,在他四十岁那年,成功考中进士,踏上了仕途。
赵正廉二十七岁时成家,妻子孙氏为他生下了儿子赵玉轩。如今,赵玉轩已经十七岁,生得一表人才,气宇轩昂,在城里吸引了众多富家小姐的目光。
赵正廉想着为儿子寻一门好亲事,希望能找到一个知书达理、有文化教养的女子。
可赵玉轩却一心扑在学业上,他对父亲说,自己只想专心读书,等将来考取功名、有所成就之后,再考虑终身大事。
赵正廉见儿子如此上进,与自己当年颇为相似,心中十分欣慰,便不再强求。
一日,县城的集市上,来了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女子,她还带着一个年幼的小女孩。
母女俩走到一家包子铺门口,女子扑通一声跪下,哀求道:“老爷,行行好,给个包子吧,孩子已经一整天没吃东西了。”
包子铺老板见是两个乞丐,眉头立刻皱了起来,满脸不耐烦地说道:“去去去,还没开张就碰上你们,真是晦气!”
那女子身体虚弱得如同秋风中的残叶,被风一吹仿佛就要倒下。她勉强站起身,没走几步,便眼前一黑,晕倒在地。
小女孩见状,立刻扑到母亲身上,放声大哭:“娘,你醒醒啊!”小女孩哭得撕心裂肺,可包子铺老板却更加生气了,他大声招呼店里的伙计,让他们把晕倒的妇人拖走。
两个伙计走上前,伸手去拖妇人,小女孩死死地拉住母亲的衣服,哭得愈发伤心。周围很快围拢了一群人,大家看着这凄惨的场景,都心生同情,可却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帮忙。
伙计们毫不留情地将妇人拖到大街上,妇人紧闭双眼,不知是死是活。
众人正议论纷纷之际,一位中年妇人拨开人群挤了进来,此人正是赵正廉的夫人孙氏。
孙氏心地善良,她走到女子跟前,蹲下身子,伸手摸了摸女子的鼻子,然后对众人说道:“还有气息,还活着呢。来,有没有两位好心人帮忙,把她送到医馆去。”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两个年轻小伙站了出来,他们抬起女子,朝着医馆走去。
孙氏拉着小女孩的手,跟在后面。到了医馆,郎中为女子把了脉,诊断说女子只是饿晕了,便取出银针,在女子的穴位上扎了几下。
不一会儿,女子缓缓苏醒过来。孙氏赶忙出去买了些吃的,送到母女俩面前。母女俩感激涕零,双双跪下向孙氏道谢。
孙氏听女子的口音,判断她们不是本地人,便询问她们的来历。
女子自称叫林芳,小女孩是她的女儿,名叫李悦儿,来自应天府。因为家乡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实在无法生活,这才出来讨饭。
孙氏见她们母女俩孤苦伶仃,十分可怜,便将她们带回了家。
赵正廉回到家中,看到林芳母女,顿时大吃一惊,而林芳也愣住了,两人都没想到会在此种情形下重逢。
原来,多年前,赵正廉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一路上风餐露宿,盘缠很快就所剩无几。为了节省开支,他白天只吃几个馒头充饥,晚上就随便找个墙角凑合着睡。
有一天晚上,他正坐在街边啃着馒头看书,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女子路过。
女子见他如此刻苦,十分好奇,一番交谈后得知他是从南方赶来赶考的书生,心中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于是,女子热情地邀请赵正廉到自己家中居住,还盛情款待了他。这个年轻女子便是林芳。
林芳的丈夫姓李,夫妻二人在应天府开了一家杂货铺,日子过得还算安稳,他们还有一个年仅三岁的女儿,一家人其乐融融。
在赵正廉借住期间,李家上下对他都非常热情。考试结束后,赵正廉特意前往李家道谢,林芳还赠送给他一包银子作为路费。
赵正廉考中进士,做了县令之后,一直想找机会去应天府看望恩人,但由于公务繁忙,始终未能成行。
两年前,他曾派儿子赵玉轩去了一趟应天府。赵玉轩回来后告诉父亲,李家的杂货铺生意兴隆,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赵正廉听后十分高兴,心想日后一定要亲自去拜访李家。却没想到,林芳如今竟流落到了清河县。
赵正廉看着林芳母女憔悴的模样,又不见林芳的丈夫,心中满是疑惑,便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林芳一听,泪水夺眶而出,哭诉道:“大人有所不知,并非家乡受灾,而是我们家遭遇了强盗。我丈夫为了保护我们母女,被强盗残忍杀害,家中钱财也被洗劫一空。
(图片来源:文推影音 wentuixia.com 美剧 日韩剧 卡通 资源大全
同族的人见我丈夫没了,竟然霸占了我们的宅子,还想把我和女儿卖到烟花之地。我实在害怕,只好趁着半夜带着女儿逃了出来。
我们一路乞讨,向南而行,没想到竟走到了清河县。”
赵正廉听闻此言,心中十分悲痛,林芳是自己的大恩人,如今落难至此,自己怎能不管?他当即对林芳说道:“今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不必拘束。”
林芳拉着女儿,立刻跪下说道:“多谢大人收留,我们母女二人无以为报。”赵正廉连忙扶起她们,感慨地说:“当年你们对我的恩情,我一直铭记在心。本想前去探望,无奈公务缠身,实在抽不开身。”说着,他的眼眶也微微泛红。
从那以后,林芳母女便在赵家住了下来。
赵家上下将她们当作一家人,关怀备至。
孙氏为了让林芳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经常找她聊天,还带她出去游玩,两人情同姐妹。
林芳自幼聪慧,曾经读过私塾,年少时便擅长画画吟诗。
平日里,她看到赵玉轩读书,便会悄悄地站在一旁观看,眼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
赵玉轩发现后,便问她是否识字,林芳便将自己曾读过私塾的事情告诉了他。
自那以后,赵玉轩每次去学堂都会带上李悦儿,李悦儿也成了他的小尾巴。放学后,两人便一起读书、画画、吟诗。
久而久之,两颗年轻的心渐渐靠近,彼此都产生了爱慕之情。
转眼间,春天到了,赵玉轩要进京参加会试。临行前,李悦儿送给他一幅自己亲手画的画和一首诗,祝愿他能够高中。
赵玉轩带着家人和李悦儿的期望,踏上了进京之路。半年后,喜讯传来,赵玉轩高中状元。
他回到清河县的第一件事,便是去找李悦儿。赵家上下一片欢腾,众多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纷纷前来祝贺。
第二年,李悦儿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一家人沉浸在幸福之中,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甜甜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