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老汉字谜考秀才
明朝永乐年间,天下太平,文风昌盛,科举考试成为了无数读书人改变命运的阶梯。
这一年,又到了京城大考的年份,各地的学子们纷纷收拾行囊,踏上了进京赶考的路途。
在浙江的一个小县城里,有三位年轻的秀才,分别叫周文、李武和郑智。他们三人平日里在学堂里勤奋苦读,互相切磋学问,关系十分要好。
此次听闻科举开考,便相约一同进京赶考,期望能在考场上崭露头角,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一路上,他们晓行夜宿,风餐露宿。这一日,正值盛夏,烈日高悬,酷热难耐。三人走在尘土飞扬的官道上,只觉得口干舌燥,嗓子眼儿都要冒烟了。
就在他们又渴又累之时,忽然看到路边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瓜地,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在瓜藤间若隐若现,仿佛在向他们招手。
周文眼前一亮,兴奋地说道:“二位贤弟,前面有瓜地,咱们去买几个西瓜解解渴吧!”李武和郑智也连连点头,三人加快脚步,朝着瓜地走去。
到了瓜地旁,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正坐在瓜棚下乘凉。
三人上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农作揖行礼,周文说道:“老丈,我们兄弟三人是进京赶考的秀才,一路奔波,实在口渴难耐,想向您买几个西瓜解解渴,还望老丈成全。”
老农抬起头,上下打量了他们一番,笑着说道:“吃我的西瓜不难,但得先猜猜我的字谜。若是能猜中,任吃任拿,分文不取;要是猜不中,就请几位打道回府吧!”
三位秀才一听,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们自恃饱读诗书,区区字谜,怎能难倒他们?周文自信满满地说道:“老丈请出题,我等定当全力以赴。”
老农不慌不忙,清了清嗓子,说道:“上看像‘不,下看像‘不,不是不上,就是不下。”
三位秀才听了,都陷入了沉思。周文紧锁眉头,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谜面;李武则在原地来回踱步,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郑智更是闭上眼睛,努力在脑海中搜索着相关的知识。
可是,过了许久,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答不上来。
就在这时,一个放牛娃哼着小曲儿,赶着一群牛从旁边路过。他看到瓜地旁的这一幕,便好奇地凑了过来。
听完老农的谜面,放牛娃“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说道:“一条字谜难煞秀才。哈哈,你们再听着,两个‘不字不相见,一个‘十字站中间。”
老农听了,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连连点头说道:“答对了,答对了!这谜底就是这个字。”说着,便热情地邀请放牛娃进瓜地摘西瓜吃。
三位秀才见状,都羞愧得满脸通红。周文不好意思地说道:“老丈,我们实在惭愧,连一个放牛娃都不如。”
老农笑着说:“读书识字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只死读书本。生活中的学问多着呢,光有书本知识可不行。你们连这个字谜都猜不出来,看来学问还不够扎实,还是回家再多读几年书吧!”
李武有些不服气地说:“老丈,这只是一个字谜而已,怎能以此断定我们学问不行呢?我们在学堂里可是学富五车,经史子集样样精通。”
老农摇了摇头,说道:“学问学问,既要学,也要问,更要懂得学以致用。若是连生活中的简单谜题都解不开,又怎能指望你们在考场上应对自如,为百姓谋福祉呢?”
郑智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道:“老丈所言极是,是我们太过自负了。
这次的教训让我们明白,学无止境,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位秀才向老农和放牛娃道谢后,便转身离开了瓜地。他们心中不再有之前的骄傲和浮躁,而是充满了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自身不足的反思。
他们决定,此次若是考不中,回去后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不仅要钻研书本知识,还要多观察生活,增长见识。
就这样,三位秀才带着沉重的心情,继续踏上了进京赶考的路途。
而这次在瓜地的经历,也成为了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教训,时刻提醒着他们要谦虚谨慎,不断进取 。
(朋友们文中的谜底到底是什么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