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男娃体弱别人不愿收养,老汉收养他,十年后都羡慕老汉
话说古时候在杭州府钱塘县,北边有一个村子叫十里村。这年北方大旱庄稼歉收,有不少北方的百姓,纷纷来南方谋生。一天,有一对母子来到了十里村。两人穿着破衣烂衫,明显是从北方逃难过来的。小男娃身子十分瘦弱,妇人也是病殃殃的,不停地咳嗽。
村子里有位张老汉,见二人可怜就拿了些食物给二人吃。询问过后才知道,这两人是山东人,男娃的父亲过世得早。孤儿寡母生活本来就艰难,今年又遇大旱庄稼歉收,让她们的日子更是难上加难。母子俩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就往南方逃难,希望能寻一条活路。
张老汉见妇人病得严重,就请了一位郎中给她瞧病。郎中看过后对张老汉摇摇头,说道:“我看这位妇人,肯定是逃难路上不舍得吃东西,把食物都给了孩子吃。她自己忍饥挨饿落下了病,又一直得不到医治,现在已经病得太重了,我也无能为力了。”
没过几天妇人就病故了,就剩下七岁大的男娃。男娃成了一名孤儿,他不仅身体瘦弱,7岁大了还不会开口说话。村长见此情形,就召集了村里的大人们,到晒谷场开会商量。看看有没有谁,愿意收养这个可怜的孩子。总不能看着这孩子无依无靠,活活饿死吧。
众人知道孩子既不会说话,身体还这么虚弱。小娃娃本来就容易生病,再加上他身体又这么弱,以后肯定要花不少钱看病抓药。他都7岁了还不会说话,长大后估计是一名哑巴,以后想找份活干都难。村里的黄大壮说道:“如果他是个健康的娃娃,我倒是愿意养。
只不过是家里多双筷子而已,再过个六七年就是一个壮劳力了,能帮我家干不少的活。可他身体这么弱,长大后又能帮我干什么呢,这不划算,你们看看谁愿意养,你们收养吧。”黄大壮说完就离开了。村子里有个卖货郎叫李大嘴的,说道:“这孩子七岁都还不会开口说话,长大后肯定是个哑巴。
如果他能开口讲话的话,我都还是愿意收养他的。你们都知道我是个卖货郎,这做买卖的口才必须要好,还得会吆喝才有生意做。他是个哑巴,以后也不能继承我的事业。所以你们还是看看谁家富裕,谁来收养这孩子吧。”李大嘴说完也离开了。
村里的众人在那七嘴八舌,都是在嫌弃小孩身体虚弱,或担心小孩长大后是个哑巴。收养这个小孩觉得很不划算得不偿失,所以众人都不愿意收养他。这时张老汉说道:“这孩子太可怜了,我看他跟我也有缘。既然你们都不愿意收养他,那我收养他吧。”
村长说道:“这怎么行呢?老张头,你都年近五旬了,又是一个孤寡老人,你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原来张老汉是一个孤寡老人,前几年张老汉的妻子病故了。他与妻子成亲多年,十分恩爱,可就是没有孩子。他的妻子病故后,家里就剩他一个人了。
他如今耕作两亩薄田,勉强可以过日子。他如果再收养这个孩子的话,那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善良的张老汉憨厚地笑道:“村长不必为我担心,我以前省吃俭用也有一些积蓄。用来养活孩子六七年也是够的,等他长大后,就靠他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了,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
村长说道:“老张头,那些可都是你的老本和棺材本啊。你把这些钱都用在了孩子身上,那你百年后可能连副棺材都没有,你可得想清楚了。”张老汉说道:“能用那些钱养活这个孩子,那就是一件大功德。正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人死后睡那么好的棺材有什么意义?还不如把钱拿出来,做善事养活孩子。”
村长鼓掌说道:“老张头,你说得太好了。既然你坚决要收养这个孩子,那我支持你。我家虽然也不富裕,但我每个月会拿一些粮食送给你,帮你分担一下压力。”张老汉作揖道:“那我在这里,就先谢过村长了。”众人闻言,感觉脸上有些发烫。
之后众人纷纷表示,都愿意拿一些粮食或物品给张老汉,帮他分担压力。张老汉把小男娃带回了自己家,他从小男娃母亲嘴里知道。小男娃只有一个小名叫狗蛋,没有大名。张老汉见男娃七岁了还不会说话,于是给他起了一个大名叫张开口。目的是想让小男娃,早日开口说话,做个正常人。
张开口确实是体弱多病,张老汉已经细心的,把他照顾得很好了。可张开口却还是老生病,张老汉只得经常带他去看郎中。郎中与张老汉相识,知道张老汉为了养这个孩子,把自己的棺材本都拿了出来,郎中十分感动。所以张老汉每次带张开口去看病,郎中都不收诊金。
张开口虽然不会讲话,可十分乖巧懂事。张老汉干活回来,张开口主动倒了一碗水,端到张老汉面前。晚上张开口还主动,给张老汉洗脚捶背。这一老一少互相照顾,时间过得倒也快。转眼间,张开口已经九岁了。一天,有位云游老道士,来到了十里村,在张老汉家借宿。
白胡子老道士,了解了张开口的情况后。老道士说张开口是因为先天不足,所以这么大了还不会开口说话。老道士就传了张开口,一套道家的吐纳养生功法,还有一套强身健体的拳法。老道士在张家住了十天,非常细心地传授张开口武功。等张开口完全学会了之后,他才离开了十里村。
张开口也知道,因为自己身体虚弱的原因老是生病,义父张老汉为此花了不少钱。所以张开口自从学会了,老道士传给的功法后,每天闻鸡鸣便开始起床勤练拳法。张开口勤练了一年,身体明显比以前好了不少,不像以前老是生病了。到了张开口11岁那年,他竟然能开口说话了,只是没有同龄孩子那般说得利索。
张老汉见他有如此的变化,也为他感到高兴,同时鼓励张开口要勤学苦练,老道士传给的功法。自此,张开口每天干三件事。一是勤练功法,二是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减轻张老汉的负担。三是锻炼说话,让自己说话能跟正常人一样利索。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去冬来。张开口已经长成了一个大小伙,他已15岁了。现如今的他身体强壮武功高强,且口才很好,说话比一般人还快,嘴皮子利索。张老汉年龄也大了,50多了。腿脚也没以前好了,农活也干不了了。张开口对张老汉说道:“义父,咱不种田了。
你也不用这么辛苦了,我现在已经长大了,以后就由我来照顾你,我来挣钱养家,你就在家里享清福就行了。”张老汉听完心里甚为感动。由于种庄稼挣不到几个钱,张开口想到县城里找活干。一天,张开口往县城里走。见到几个泼皮无赖,正在调戏一位女子。
他便出手打跑了,那几个泼皮无赖。女子感激道:“多谢壮士相救,不知壮士尊姓大名?”张开口这才有功夫,仔细打量这位女子。只见这位女子长得肤白貌美,身材娇好,看衣着打扮应该是个大户人家的。张开口回道:“在下张开口,不知姑娘芳名?为何一个人在此?”
女子闻言扑哧一笑,道:“你怎么叫这么个奇怪的名字?”张开口回道:“这事说来话长。”女子说道:“那就慢慢说,我是要回县城的,看你的样子也是要去县城,咱们同路一起走吧。”于是两人便结伴同行,张开口便将自己名字的由来告诉了女子。
女子啧啧称奇,道:“没想到你还有这样的经历,那你这次去县城是干什么?”张开口说道:“我这次是去找工作的。你问我这么多,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呢?”女子微笑道:“我叫马香莲,这次是偷跑出来玩的,没想到遇上那几个泼皮无赖,真是扫兴。”
两人边走边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县城。马香莲告辞回了家,张开口一个人在街上逛,看看那有招伙计的。他走到一个马氏布庄店门口,看到那里正在招伙计,而且是有武功的人优先,工钱还很高。张开口便去了解情况,原来马氏布庄店的老板,上个月出去做买卖,路上遇到了劫匪。
身边跟的几个伙计武功都太差了,被劫匪抢了一笔银子,人还被打了一顿。所以这次花重金,就是想找个武功高强的伙计,老板外出做买卖时,能保护老板的安全。于是张开口就上前,耍了一套拳法。掌柜的见到就把张开口带到了马府,想让东家亲自看看。
到了马府后,马老爷找来了,府里武功最好的八个护院。让八个护院一起上,看看张开口能否抵挡得了。令马老爷欣喜的是,八个护院竟没能伤张开口分毫,反而十多招内被张开口打败了。马老爷知道张开口,这是真正的武功高手。所以他给张开口开出了,十两一月的高价工资。
马香莲听到院子里,有打斗声就过来看,没想到又看到了张开口。马香莲把自己遇到波比无赖,张开口救了自己的事情,告诉了父亲。马老爷知道后,对张开口更加赏识。从此,马老爷每次出去做买卖,都要带上张开口。张开口在马家布店,干活也是非常勤快。
张开口在马家布店,干了一年。马老爷见他为人善良,武功又非常好,自己女儿马香莲又喜欢他。于是便把女儿马香莲嫁给了他,还送了一套宅子作为嫁妆。张开口成亲后,把义父张老汉接到了县城里享清福。张开口非常孝顺,每天晚上都坚持给义父张老汉洗脚捶背。
张开口17岁那年,马香莲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这一家4口的日子,过得是其乐融融。村里的众人见到张老汉,过上这么好的生活,都非常的羡慕。黄大壮说道:“如果早知道张开口这孩子,那么有出息的话,我当初就收养他了。”
村长说道:“世上最难买的就是早知道。你们当初嫌张开口身体弱,又不会开口说话,不愿意收养他。现在看他有出息了,又羡慕张老汉。俗话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张老汉的所作所为才是大善,如今他善有善报也是理所应当的。”
善良的张老汉,在张开口的细心照顾下,活到了九十九。